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武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阶段。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武发〔2007〕6号)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与机遇
  (一)“十五”期间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为“十一五”打下了基础
  “十五”期间是全市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夯实基础、谋求发展的5年。5年来全市供销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办社方向,在活跃城乡市场,保障农资供应、搞活农产品流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圆满完成了政府目标任务。5年来,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委、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工作目标任务。5年累计实现购销总额330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地完成了政府委托的化肥、棉花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储备任务。5年来,共组织供应各类化肥120多万吨,收购棉花7万多吨;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狠抓农资、棉花专项打假及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管理,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并组织正三轮摩托车的回收处理工作,为全市整顿正三轮摩托车作出了贡献。
  2.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基本完成了企业以“两转”(企业转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为核心的改制任务。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强化了资产社有,组建了新的控股、参股企业;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又无法破产的企业,采取“扛牌子”、进托管的办法进行经营管理。
  3.探索提升了为农服务功能。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卖菜难”和千家万户市民“吃放心菜难”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了“山绿业态”产业化经营模式,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预名,注册组建了山绿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探索了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的做法和大跨度经营模式,为现代农产品物流奠定了基础。积极抓住“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下简称“新网工程”),加快了农村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在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村中,选择22个村开展了农产品信息(订单)、农资供应、日用消费品、绿色文明回收、平价药品进农村的“五进村”活动。市区联手,上下联动,在7个远城区兴建了18家“三农服务中心”,农资供应直营店、加盟店达400多家。大力推进连锁经营、连锁配送和总代理,构筑新型经营网络,发展“两连一代”网点2600多个,主要商品经营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24个,各类综合服务社88个,各类行业协会16个,入社农户近2万多户,带动农户近30万户。
  4.巩固拓展了资产、商品经营。面对拆迁改造、经营面积减少、客户流失的困难,全社上下开发资产潜能、强化资产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千方百计挖潜增收,保持了增值创效的好势头,以资产经营为主的市场建设得到巩固与发展,全系统兴办各类专业市场16个,总经营面积39.4万平方米,其中市直市场资产经营收入年均5000多万元,为社会提供再就业岗位8000多个,对全系统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强支撑作用。
  商品经营亮点纷呈。“中南第一茶市”武汉茶叶批发市场有茶商260多户,经营品种种类1万多个,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武汉黄鹤楼茶叶品牌在第二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开辟延伸家用电器、机械机电设备、生活资料、银行抵债物资业务等旧货特色市场。市供销农资物流公司在做好农资经营、储备和本方物流的同时,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量年均20万吨以上,辐射全国近30个城市,被确定为我市重点发展的物流项目。积极开展了棉花电子商务、撮合交易、仓单质押等业务。国漆公司经济效益连创新高,在2004年首届中国化工卓越品牌百佳推介活动中,荣获“中国化工行业卓越品牌”称号。
  5.促进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积极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市供销合作总社被评为先进单位。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坚持中心组和联组学习制度,采取组织外出学习考察、中青年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经营管理者。5年来共引进人才246名,其中35岁以下占86%,本科以上学历占73%。市供销商业学校被市教育局评定为“市级重点中职学校”。
  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坚持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困、送温暖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立了建设工程及设备招标试行办法等制度,开展了效能监察,5年来共实施专项审计45项,核查率100%。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调处化解矛盾,多年来无一例越级群访,无一起安全事故,确保了一方平安。
  但是,全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改革仍然存在不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够强,与形势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企业改制不彻底,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活;三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四是投资过大,战线过长,有些新投资的项目未形成经济增长点;五是管理工作有不少薄弱环节和漏洞,监控机制有待加强,各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六是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没有真正形成,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二)“十一五”期间供销合作社发展改革面临的机遇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供销合作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及“十一五”期间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于规范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完整的组织体系、庞大的经营服务网络和不断完善的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到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潮中,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改造发展壮大自身,有着比其他组织和企业更多的优势。
  2.“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出台,标志着中部崛起由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开始了实质性推进,将在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巨大变化,农村市场的潜在购买力将变为巨大的现实购买力,为供销合作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可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供销合作社项目选择、资金引进、历史债务处理等提供了商机和条件。
  3.实现流通方式现代化对供销合作社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推动流通企业进行流通方式和技术创新,是“十一五”期间国家促进流通业发展的重点之一,这对供销合作社提出了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迫切要求,为供销合作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和农产品物流配送经营、电子商务等指明了方向。
  4.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供销合作社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供销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武发〔2007〕6号文又进一步明确了供销合作社新时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政策措施,对供销合作社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为供销合作社加快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以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新网工程”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强化发展第一、效益优先、和谐至上、服务有为的意识,坚持合作制理念、坚持社有资本的战略调整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坚持标本兼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实力,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立足于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供销合作社的职责,也是供销合作社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供销合作社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为农服务宗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才能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自己,通过发展壮大自己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真正维护和实现好农民的利益。
  2.坚持合作制的理念。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尤其是在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帮助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供销合作社必须坚定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合作制的理论与实践,真正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
  3.坚持开放办社的方向。广泛吸收和引进社会资源、企业和个人参与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事业,大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加强系统内外的联合与合作,把社会各种可利用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资源,充分地发掘、吸纳、整合到供销合作事业中来,壮大供销合作社的队伍,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实力,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影响。
  4.坚持市区协调发展。发挥“供销并举、双向流通”的优势,加强市区联动,把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下去,把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推销出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使供销合作社的经济活动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
  5.坚持项目兴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的要求,要认真选择一批促进供销事业发展的重大支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其倾斜。以重大支撑项目为龙头,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网络,促进全市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网络的提升。
  (三)奋斗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市供销合作社基础夯实、规模做大、实力增强,以健全的组织体系、现代化的经营网络、完善的服务功能、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跨入全国、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先进行列。
  “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预期增长速度年均12%以上,员工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购销总额突破48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以上,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0%以上,资产负债率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个百分点。化肥市场占有率稳定在65%以上,棉花收购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烟花爆竹市场占有率稳定在70%以上,8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化的绿色文明回收站点。
  三、“十一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夯实一个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体系完善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行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1.因地制宜,加快对基层社的改造。在有利于坚持合作社的宗旨与原则、促进基层社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增强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调动社员与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改革激发经营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经济实力。基层社改革应根据目前基层社改造的不同程度、不同情况和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对改革后出现空白的地方,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既可以吸收职工、农民及涉农组织等入股,也可以吸收上级社或其他供销合作社入股,重新组建基层社;对改革后只保留牌子而基本不开展经营业务的空壳社,可以由经济强社、中心社托管,也可以引进农村能人和原来供销合作社的职工将经营业务重新开展起来;对已经改革但体制、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和转变的基层社,以及仍面临生存危机的基层社,应采取措施,通过盘活资产、联合开发、合作加盟等方式,加强业务经营,增强自身实力;对改革后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的强社,应逐步加大农民成份和强化合作因素,向合作制回归;对仍实行集体经营的基层社,且经营效果很好,应引导其完善和发展合作制。要按照经济区域调整基层社建制,建成一批经济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中心社;不断创新和完善基层社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内部经营机制,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基层社活力。基层社的资产是在社员股金基础上,经过长期经营积累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侵占和平调。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重塑基层社组织基础的重要形式,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利用基层社的资源、人才和设施优势,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依托当地产业资源优势,领办、参办或与农民联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对于农民自办的专业合作社要主动为其服务,发展合作与联合,具备条件的可以吸收其为成员,进一步充实扩大基层社基础。积极引导和推进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帮助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让农民获得加工和销售环节的附加值,助农增收;加强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鼓励专业合作社跨区域发展社员,引导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与合作。积极参与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社“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体系的建设,建立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实力和经济规模的标准化GAP示范基地,努力提高专业合作社及其生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发展综合服务社。建设综合服务社是供销合作社延伸服务触角、完善服务功能、践行服务宗旨的基础工程。要充分利用原有基层社在农村的经营网点、服务设施和管理人才等资源,通过网点改造、资产重组、社会加盟等多种形式,加快组建日用品连锁便民店和农资供应连锁店、农产品收购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并在此基础上组建综合服务社。通过统一商品配送、统一标志标识、统一服务规范和连锁经营,带动综合服务社规范化发展、网络化经营,使综合服务社成为供销合作社的连锁经营网络终端。要通过连锁经营、商品配送等方式,将现有的“农家店”及其他经营组织和个人吸收到综合服务社中来,进一步扩大供销合作社网络覆盖面。到2010年,综合服务社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的行政村。完善综合服务社功能,在做好现有经营服务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日用品连锁便民店要积极开展上门服务、电话预约服务、网上服务等服务;农资供应连锁店要在做好农资供应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测土施肥、农机具维修等服务。要积极开展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逐步将综合服务社办成新农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农产品协会之家,不断巩固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根基。
  4.培育发展各种专业协会。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的组织和培育,加快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围绕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大力改造原有的协会,扩大协会的覆盖面,增强协会的影响力,提高协会的服务水平。加强协会的内部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协会的服务功能,维护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搭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服务平台,并通过这一平台吸收和接纳社会上的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加入到供销合作社中来,壮大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
  (二)实施一个工程:加快“新网工程”建设,建立体系完善的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新网工程”的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农村实际出发,不盲目贪大、求洋,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切实做到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实施。将实施“新网工程”和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坚持立足利用、改造、整合现有网络资源,不盲目铺新摊子,支持、引导、推动系统内外的联合发展,走低成本、高效益的扩张发展路子。坚持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发挥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连结城乡、供销并举、综合经营、系列服务”的优势,使供销合作社的现代流通网络为广大农民所用,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按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办事与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使其成为执行国家各项流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抵制假冒伪劣、供应优质安全商品的主要渠道,成为推广先进农资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让利于农和返利惠农的重要载体。
  按照盘活资产和资源,发挥优势、整合网络、办好终端,开放办社、扩大基础的要求,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服务网络,加快以农村为市场,以服务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的市级龙头企业、区级市场(超市)、乡镇级终端、村级综合服务社4级农村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市构建起以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为主体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深入开展农产品信息(订单)、农资供应、日用消费品、绿色文明回收、平价药品进农村的“五进村”活动。
  1.加强“武汉供销农资”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打造“武汉供销农资”品牌,在现有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经营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以市、区农资经营企业为龙头,以“规范渠道、规范管理、规范品牌、规范标准”为重点,规范连锁配送流程和管理制度,采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中心示范店+加盟店”的建设模式,建立完善“武汉供销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形成以市建物流中心,区建配送中心,乡镇建中心示范点,村建便民店、加盟店,高效运转、开放式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市供销农资物流公司要加强系统内外的联合与合作,整合网络资源,形成上联生产厂家或大型供应商、下联农资终端市场,集采购、储运、配送、批发、零售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农资商品经营服务体系,打造、建设“武汉供销农资”连锁经营销售网络。各区及基层社农资企业要积极整合资源,参与“武汉供销农资”连锁经营销售网络的建设。力争通过改造、整合,在3年内建设管理统一、经营规范的7个区域农资配送中心、50个中心示范店、1000家加盟店、连锁店,全系统农资销售量的80%通过连锁配送实现。
  2.加强以棉花、茶叶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基地建设为基础,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构建从生产、加工、配送到终端卖场一条龙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立起从棉农到棉花经营企业到纺织厂的棉花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巩固、提升汉口茶市,拓展汉阳和武昌茶叶市场,延伸武汉周边及国内主要城市市场,扩大“黄鹤楼”名茶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发展核心茶叶基地,带动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努力将“黄鹤楼茶”品牌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山绿公司要调整经营结构,改变经营服务方式,整合农产品经营产业链,拓展经营创效渠道空间;建立大范围农产品营销网络,以带动武汉及周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力争成为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快山绿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多种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3.整合构建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整合社有资产,通过单独组建、内引外联、加盟合作等方式改造临街门店,统一店面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物业管理,逐步实现统一核算、统一配送,创办“供销超市”,服务社区居民。整合药品连锁经营网络,广泛吸纳社会网点加盟,加强规范管理,发展药品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实施“平价药品”下乡;整合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安全管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零售网点的布设。突出抓好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能力,扩大配送范围。加快网络向乡、村的延伸,坚持供销并举、双向流通、一网多用和规范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提升网络质量。优化股权结构,努力增强供销合作社对网络的控制能力。力争到2010年,建设50个配送中心,改造、建设1500个连锁店,加盟店,基本形成贯通的区、镇、村3级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
  4.整合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网络。以市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推进全市再生资源行业的联合与合作,构建以各类回收网点为基础,集回收、整理、交易、加工利用于一体的再生资源经营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市场集散交易(交投)、综合利用处理、重点加工等项目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治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规范有序地开展废旧物资收购经营业务。
  (三)建立四个体系:推动“山绿业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市场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做实做强。
  1.做实做强“山绿业态”,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山绿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为平台,产地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山绿食品工业园、豆制品加工园和嘉鱼加工基地为载体,运用配送直销、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现代经营方式,形成农产品基地、加工中心、电子交易平台和冷链系统,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产品产业链,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进一步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建立起赢利为民、让利于民、返利富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到既保证农民利益,又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实力。
  2.建立现代物流平台,构建供销物流体系。以农产品、农资、棉花物流为重点,抓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电子结算、信息综合管理、电子监控,提供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和信息采集发布等配套服务。建立农资物流信息平台,集农资商品经营、仓储、冷藏、物流服务于一体,初步构建以农资连锁经营为主的商品经营和第三方产品供应链全程物流服务相结合的营销服务体系。建立纺棉物流信息平台,依托武汉棉花网,建立集棉花收购、加工、仓储、网上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货权质押等业务为一体的信息平台,为直接客户、销售代理商提供完善的棉花分销和物流保障服务。
  3.提升服务水平,构建竞争实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市场体系。在中心城区,培育和发展区域性市场;在远城区,依托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涵盖粮油、建材、家具、炊具、日用品、竹木、苗圃花卉、文化、收藏等多种门类专业批发中心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要加强市场软件建设,完善市场相关服务功能,整合资产,规范管理,实现市场建设由单纯注重数量扩张向增强素质、提升功能转变,由过去依赖传统的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流通方式并重转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边、小、破等零散资产处置力度和被拆迁资产的补偿协调力度,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从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到加工利用为一体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受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标准和政策,以管理职能为手段,行业协会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市区联合,形成以市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绿色文明回收站和集散市场为基础,加工企业为支撑的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体系,使我市8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管理、8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化的回收站点,8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的市场进行规模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80%以上的主要可用废弃物品得到回收利用。利用高新技术,对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等进行加工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突出三个重点:改制转机,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1.深化改革,转换体制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联合合作和开放办社的原则,以产权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通过控股参股、股权互换、经营者投资持股、整体出售、兼并重组、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调整企业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市区供销资产经营公司,加强资产经营,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制定控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制,确保经济增长质量和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市供销资产经营公司向供销控股集团转变,按规模产业设立公司构架,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产”为主的转变。
  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多种形式,改革企业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既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又能使企业人工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企业机制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经营者实行竞争上岗,在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奖励。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从机制上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操作。
  2.培植龙头企业,增强服务实力。围绕农资、农产品、市场、再生资源这4大产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产业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社有资产向优势领域、有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植一批以农资、棉花、山绿、茶叶、再生资源、国漆、专业市场等为重点的龙头骨干企业,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提高供销合作社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控制力。
  充分发挥城市供销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和市、区联动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拓展经营领域,通过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系统,推动供销合作社的战略转型。探索合作经济在城市社区领域的实现形式,拓展具有城市消费特点的物业、家政等社区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市民与千姿百态的消费对接起来,积极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服务。
  3.弘扬供销精神,以人为本建好干部员工队伍。按照市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和谐武汉”建设的总要求,以构建和谐供销为目标,全面推进供销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建设“和谐武汉”作贡献。
  大力实施“人才兴社”战略,建立精心育人、公开选人、严格管人、发展励人的人才新机制,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弘扬用心“做事”文化,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在全系统形成“以效益论英雄,以效果评政绩,以管理比素质,以政绩看干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能抓大事、善谋要事、领导发展的能力;大力培养、大胆启用忠于合作社事业,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供销社干部队伍。市供销商业学校要办成办学体制多样,管理机制灵活,教学特色鲜明,软硬件设施一流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利用学校培训基地,加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开展农民经纪人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为系统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供销合作事业服务。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落实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从调查研究入手,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抓点带面。关心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着力构建“和谐供销”。大力弘扬新时期供销精神,在全系统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奋发精神,不断创新、永不言止的进取精神,为全市供销合作事业不断前进提供精神动力。
  四、“十一五”期间供销合作社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
  (一)“武汉山绿”产业化经营项目
  以水产品加工、农产品内外贸易、豆类产品生产加工为重点,以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项目为平台,完成嘉鱼和豆芽菜项目建设,整合资源,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形成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到2010年,山绿集团年综合服务收入达到20亿元,成为全国较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争取成为省和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武汉供销农资”连锁配送项目
  充分发挥市供销农资物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三农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各类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基层社农资经营网点为终端,按照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价格策略、统一管理的“六统一”标准,采用投资控股建立区域配送中心,合作连锁加盟建终端的模式,建立“武汉供销农资”配送网络体系,形成以市建物流中心,区建配送中心,乡镇建中心示范点,村建便民店、加盟店,高效运转、开放式的物流配送网络。2007年制定方案、进行试点,在3年内建立7个区域配送中心,50个中心示范店、1000家加盟店、连锁店。
  (三)“武汉棉花”产业化经营项目
  以武汉供销棉花公司为纽带,整合棉花电子商务、物流、现货交易等资源、网络优势,加快棉花加工设备、仓储设施的改造升级,以大花岭中南棉花仓库为平台,充分发挥武汉棉花网电子商务功能,把棉花收购、加工、仓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货权质押等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棉花经营产业化、规模化、效益最大化,到2010年经营规模力争突破20万吨,把武汉棉花电子商务网建成全国较有影响的网站之一;把武汉供销棉花公司建成中部地区棉花贸易龙头企业之一。
  (四)“黄鹤楼茶”项目
  做大、做强武汉茶市,突破行业或单位限制,加快与相关市场的整合重组步伐,巩固、提升汉口茶市,拓展汉阳和武昌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末,武汉茶市经营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突破20万平方米,市场交易额突破2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茶市;自有“黄鹤楼茶”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销售总额力争突破1亿元,使其成为知名品牌。
  (五)武汉供销超市建设项目
  整合城区社有资产,改造临街门店,租赁和购置社会网点,积极探索自办、加盟、连锁等途径,构建武汉供销超市连锁经营网络,实行统一店面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物业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配送。
  (六)专业市场体系建设项目
  突出特色,整合社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科学规划,整体开发、滚动发展,实现对专业市场的整合、改造和提升。“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西汉正街市场的改造提升工程,整合发展文化收藏品市场,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其他类型专业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链,形成涵盖粮油、建材、家具、炊具、日用品、竹木、苗圃花卉、文化、收藏等多种门类的专业市场群。到2010年,实现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年商品交易额达200亿元。
  (七)烟花爆竹连锁配送项目
  以市烟花爆竹公司为龙头,按照自愿、互利和市场化运作原则,组建行业协会,构建市区或区域性烟花爆竹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力争“十一五”末,经营额达到2亿元,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
  以市再生资源公司为龙头,加强市区联合,组织实施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案,力争在“十一五”期内,实施以下2大项目:在全市设立绿色文明回收站点2000个左右、新建和改扩建8个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寻求多方合作,靠大联大,发起兴建废橡胶、废旧家电等加工项目,开辟新市场。
  (九)制造产业建设项目
  国漆公司要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和结构调整,扩大企业生产加工领域,巩固ISO―9001等产品质量认证成果,保持在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到“十一五”末,该公司工业产值达到5000万元,利税突破500万元。华资公司选择最佳时机,最佳方案进行资产重组改造。
  (十)现代服务产业、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待条件成熟后开拓家政、物业、酒店、宾馆等服务领域,实现万维公司转型。积极发展会展经济,着力培育知名会展品牌。待集聚一定实力后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建造集水产、禽畜养殖,果蔬种植,培训服务,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拓展生态旅游经营。
  (十一)电子信息、农产品检测建设项目
  以山绿、武汉供销棉花公司现有的电子信息及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设备为基础,整合系统内的资源,搭建电子信息平台,构建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及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