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海口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06年12月30日印发的《海口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海府办〔2006〕384号)同时作废。
二○○七年一月十一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因素。“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充分认识海口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海口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改善发展环境,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市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面向经济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日益紧密,2005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明显成绩
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个,省级29个,市级13个,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家,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投入科技经费4790万元,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项目研发、新产品试制和科技成果推广,实施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43项,取得国家各类科技资助项目55项,资助经费总计6315万元。取得省科技厅各类科技资助项目78项,资助经费903万元,获得国家级各类科技成果41项,省级科技成果48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13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奖4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8项,实现了专利申请量1922件,专利授权量1153件,技术进步带动工业产值增长62.14亿元,税收增长4亿元,增加就业岗位7万个,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2.高新技术产业良好发展,工业总量不断扩大
截止2005年底,全市经认定的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09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46项,实现产值158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44家,实现产值132.63亿元比2001年增长3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制药工业呈强势运行势头,“药谷”计划顺利实施,拥有制药企业88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截止2005年底,入园企业已达2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42亿元、工业增加值10.42亿元,成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
全面建设海口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从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网站、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农业科技“110”服务站21个;组织“百名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实施“十万农民”适用技术培训计划,编印并免费向农民发放《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活动,扶持农村建设“科技文化站”,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4.科技创新环境正在形成,科技工作队伍继续壮大
设立科技顾问委员会,成立院士工作站,邀请14名两院士、国内著名专家受聘为我市科技顾问;先后出台《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若干意见》、《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跟踪服务,建立省市领导接待日制度,市领导多次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现场办公,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科普宣传,市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氛围逐步形成。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高等院校5所,科研院所25家,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200人。
5.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
大力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活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提高创新职能和竞争实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我市贸易投资环境。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积极组织“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为机关干部、工厂企业职工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举办多次知识产权讲座,为企业和广大市民现场咨询和服务;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活动,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出台《海口市专利资助管理暂行办法》,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步增大;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制定并实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查处假冒或冒充专利商品,净化市场环境;成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
6.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实施《海口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参与建设“泛珠三角省会城市信息互通平台”,促进了“9+2”城市(地区)的信息互联互通;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达38.65亿元,比2000年的10亿元增长386%;信息化水平测评综合指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的中等平。
(二)条件分析
1.有利条件
(1)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在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和主导力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高科技产业群体的崛起,将推动世界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演进,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大潮正在兴起。随着经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科技发展面临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为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网络、管理资源推动我市的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我国经济正步入一个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社会科技需求旺盛,我市科技发展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随着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会发生显著变化,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资源集约型经济,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我市是中国最南端的海岛型省会城市,面向东南亚,毗邻港澳,在对外特别是对东南亚地区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我省有丰富的海洋生物、矿产与油气资源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资源优势逐渐突显。“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含量有所增加,工业产值和效益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十一五”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制约因素
(1)区域内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小,总体层次不高。市属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普遍脆弱;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创新水平较低。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足,发明专利申请量偏少,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
(3)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弱,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4)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区级科技管理机构不健全,影响全市科技进步先进市的创建工作,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实验室、图书文献信息中心等科研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科技推广和科技知识普及网络不完善,科技转化率低。
(6)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科技部门掌握的资源有限,技术力量不足,宏观调控力度有限。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及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按照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突出抓创新,重点抓产业,着力抓环境,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我市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综合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实施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的行列。
1.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全市技术创新能力在“十一五”末期达到全国省会城市的中等水平,通过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建设和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公共实验中心、联合工程中心和网络化“虚拟实验室”,建设完善的覆盖全市的自主创新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社会化,建立良好的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和竞争机制,创造富有活力的自主创新环境。
3.大力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5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10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
4.创造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拥有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保护知识产权示范店10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2件以上。
5.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省级重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0家,设立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家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家。
6.建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
7.完善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23个乡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点和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村100个,科技示范基地50个。
8.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市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基本思路
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条主线,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重点完善建立海口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都市型农业科技研发示范、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三大科技基地;加快构建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服务、对外合作交流、科学普及五大科技平台;积极培育新医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生态环保六大科技产业;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交通物流与航天后勤保障、社会发展领域实施七大类研发专项;深入落实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体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等六项措施。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建立三大科技基地
1.海口国家863生物医药成果产业化基地
以海口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新药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完善产业链为纽带,整合基地内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资源,逐步引导制药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研发及产业化目标逐渐从仿制和改变剂型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本地资源优势的生物制剂、海洋制剂品种发展,建设国家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GLP认证)、药物传递技术服务平台、海洋药物开发平台、南药开发平台、黎药开发平台、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率达到70%,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
2.都市型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
以扶龙头、创品牌为抓手,高起点建设生态农业研发示范基地,不断扩大无公害蔬菜、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研发示范基地的规模,努力增创我市无公害热带水果、水产品、绿色瓜菜、畜产品和热带花卉品牌。创建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园,组织申报和创建国家星火科技产业带。以重点领域的技术瓶颈为突破口,组织海大、热农两院、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等单位开展联合农业科技攻关,重点解决农产品季节差、无公害、深加工、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抓好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快繁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增效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抓好种质资源调查、分类、保护等工作,充分挖掘本地种质资源,通过提纯复壮、嫁接等先进手段繁殖新、优品种。
3.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
紧紧抓住海洋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依托现有技术和产业基础,建设热带海洋生物研发转化基地,重点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加快海洋医药和功能食品研发,研究鱼虾原种保护、人工繁育与病害防治、网箱养殖及孵化等技术。开展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筛查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水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罗非鱼、东风螺、鲍鱼、石斑鱼等品种的优良品种及配套养殖技术,初步形成我市生物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构建五大科技平台
1.科研开发平台
依托我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积极借助外地大院大所的合作,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以科研经费为杠杆,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网”为载体,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应用现代化最新技术和手段进行研究开发,最大可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建立一批开放性重点实验室等,搭建起海口市科技创新的技术研发平台。
2.成果转化平台
以海口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口国际现代生物技术论坛为依托,完善和强化全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在生物制药、南药开发、电子信息等领域,重点跟踪扶持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培育孵化一批科技成长型企业。针对我省科研力量相对内地较弱的薄弱环节,积极谋划与内地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学产业院)。积极帮助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科技贷款,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同时以市科技三项经费为配套,组织实施好我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农业科技服务“110”智能网络系统、电子农务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在农村,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在制种、植保、禽畜养殖、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重点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10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加强农民先进适用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
4.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合作,推进海南―东盟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和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研发机构,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市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引进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各领域经济、科技项目和优秀科技人员。组织制定招商引资行业和项目指南,加大技术、资金、智力的引进工作力度,参加、承办各种技术交易会、展示会、投资洽谈会,为引进资金牵线搭桥。
5.科学普及平台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海口科技馆规划建设工作,建设科普基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科技活动月”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强化科技意识,提高市民科技素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特别要注重从工人中培养专业技术能手。
(三)积极培育六大科技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培育以新医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天然气、生态环保六大产业,促进我市经济的腾飞。
1.新医药产业
以“药谷”为基地,依靠海口VTI生命科学研究院、盛科生命科学研究院、友邦福康药物研究所等技术支撑,依托中和药业、全星药业、先声药业等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引进国内外生物制药企业,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药品的开发和引进,按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引进新药,特别是一、二类新药,加快引进国外到期专利药品,重点开发多肽系列产品,扩大生产、销售规模,把海口建设成亚洲最大的多肽药品生产基地。推动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生产。建立“药谷”孵化器,不断完善基地的企业孵化功能,鼓励新的高科技型企业的加盟,以及为“药谷”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2.食品饮料产业
充分利用我省热作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应用膜技术、辐照技术、无菌包装技术、高静压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饮料和保健品。对椰子、芒果、咖啡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要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国内外适销对路的、具有海南特色的果蔬汁饮料、果酒加工、膨化食品加工、低卡多维饮料、组合食品、保健食品、疗效食品、快餐食品、方便食品,以及天然香精、香料、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发展营养糖系列产品;开发多种罐装食品;开发温控、气控、辐射等食品保鲜、贮藏技术。
3.机械制造产业
以一汽(海南)汽车制造厂为基础,积极引进和开发一批相配套的技术和项目。加快应用推广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机械产品可靠性制造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重点发展新型农用机械、橡胶加工机械、海洋捕捞机械、食品加工和保鲜设备等,同时要组织生产通用基础件和标准件,提高我市工业配套能力。
4.电子信息产业
(1)建设国际软件外包、加工基地。利用海南的优势环境,在外包软件的中、低端市场构造软件加工基地,在国际软件外包市场拥有一席之地,使软件加工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现代旅游的内容之一。吸引国内外软件加工、外包企业进驻海口,各软件企业平均拥有软件工程师100名。争取软件年产值达到20亿元人民币,带动3-5万人就业。以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为中心,推动我市软件企业积极进行ISO9000和CMM(软件能力成熟模型)认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软件,“十一五”期间力争形成1~2个国内著名的软件品牌。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光纤光缆、液晶显示器、印刷电路板、军用电子设备及智能IC卡、家庭娱乐终端等产品,形成规模,创出名牌。机械、电子行业的整机产品向高新技术发展。注重智能技术、表面安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测试和工业过程控制等。推动汽车电子、天然橡胶国际电子交易市场、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智能系统。鼓励企业创造条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信息防伪技术等软件产品,通过软件企业认证和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增强我市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
5.石油天然气产业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的加大,我省将大力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工业,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在“十一五”期间,应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在海口形成深加工基地,打造石油天然气科技产业。以海洋油气的综合加工技术为重点,加快技术引进、开发和创新,加快推进工业、城市民用天然气产业发展,发展乙烯、化学纤维等石化下游产品,发展甲醇、醋酸等天然气石油、天然气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6.生态环保产业
“十五”期间,市科技部门主持改装了我省第一辆用酒精当燃料的“酒精车”进行试验取得成功,开展了替代能源开发方面的初步尝试,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在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等方面为我省建设生态省做出贡献,开展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替代、生态环保等技术的研发利用。加快推进、引进和开发新型天然可降解塑料、中空纤维微滤膜、超滤膜、高效节电、节水节能等技术与设备产业化进程,并加强其在污水处理、水净化、海水淡化等装备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加快利用太阳能光热、风力发电及秸秆、下脚饲料等植物纤维垃圾制作燃料酒精等环保能源的产业化。
(四)组织实施七大类研发专项
1.生物医药
(1)南药、黎药。加强热带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对我省独有的热带植物特别是南药和黎药资源的分布和药用活性成份进行研究,为将其开发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夯实基础。重点开发以本地优势药材-南药和黎药为主要原料的现代中药和保健品等。同时,积极对目前市场前景好但科技含量低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成为具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中药。使海口成为南药、黎药研发中心。
(2)新型药物。注重对海洋生物医药、新型制剂、新型生物保健品等的研究和开发。开发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药物和脑营养物系列产品;开发抗衰老、增强免疫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态化妆品。开发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包括涂剂、栓剂、气雾剂、滴剂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濒危和稀缺中药材。通过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产业化,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濒危、稀缺药用动植物的繁育问题。
2.新材料
(1)精细化工。依托海南石油天然气的资源优势和西部工业走廊的上游石化工业,积极发展石化工业下游产品。促进化工生产精细化、工艺清洁化、控制智能化、装备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
(2)橡胶。充分利用海南丰富的橡胶资源,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应用先进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加强新型轮胎等橡胶制品的研制开发。促使橡胶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开发新产品。
(3)化纤纺织。抓住利用我省大规模开发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及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重点发展以兴业聚脂、振业、翔业、盛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化纤纺织业,加速我市纺织工业科技进步。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加强化纤、化纤后加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行业的设计、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化纤原料和服装制作,优化纺织染整等中间产品。化纤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一批高、新、特纤维及深加工原料。
(4)包装薄膜。以海南塞诺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加强单膜复合、PVDC涂布复合、肠衣膜、共挤膜技术的研究、创新,研制开发BOPO环保高收缩食品包装膜、BOPO烟用收缩膜、PVDC彩纤防伪膜和BOPP彩纤防伪膜以及多种防伪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防伪标贴等创新产品。
3.循环经济关键技术
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为目标,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1)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生物繁殖资源,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秸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塑料、垃圾、工业废气等工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监测、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2)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一大批节水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低压无塔供水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开展劣质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研究。开展水资源安全利用与生态水利综合技术研究。
(3)循环生产技术。在企业中推行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推广石油化工、医药与机械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
(4)节约型城市建设技术。加强全市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加强市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智能停车设备、城市污水和垃圾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环保厕所等;加强节能节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建筑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信息技术。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琼州海峡、南渡江、美舍河、等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环境保护中的脱硫、脱硝工程技术,危险废物、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6)生态环境建设与综合开发工程体系研究。针对已危害我市的椰心叶甲虫、巴西金钱龟等生物入侵,研究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椰心叶甲虫防治技术、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修复技术。研究特色农、林生产新技术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7)沼气利用技术。针对全市文明生态示范村建设中大规模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环境、无公害处理及能源短缺等问题。重点组织科研力量围绕利用畜禽粪便和沼液开发生产系列无公害农药和肥料产品、沼气发电等技术及设备、新型沼气脱硫技术、高效沼气燃烧及灶具设备等开展科技攻关。
4.农业高新技术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业良种良法、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设施化、集约化水平。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
(1)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开展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植物持久抗病性及分子机制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机制和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发展环境友好农药、生物农药及高活性农药取代低、中活性农药研究;加强生物灾害及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早期检测与控制等研究。研制生物农药、植物抗病制剂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研究果菜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措施和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高效疫苗、疫病诊断技术与试剂盒、新兽药、抗药性检测与消除技术。
(2)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以食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工艺与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粮油、蔬菜、果品、畜产品、奶业及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蔬菜、水果、水产品深加工工艺和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3)食品生产、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攻关,重点开展果脯、果汁饮料等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围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出口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基因表型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残留检测技术、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控制技术及标准,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4)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和配套研究。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与系统设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一体化配置及共享技术等研究。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5.海洋开发技术
充分发挥我市在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方面的优势,把海洋科技作为我市自主创新的特色和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开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大幅度提高我市海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1)海洋农牧化开发技术。以水产企业集团为研发基地,开展重要海洋生物种质鉴定保存和利用、海水养殖生物基因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发名、优、特、新、珍、稀种类的生殖调控与性别控制、规模化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设施渔业养殖模式的生态环境优化、自身污染控制、养殖用水综合循环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无公害渔药研制,远洋和大洋渔业开发及配套技术,渔业资源增值、养护和恢复技术研究等。
(2)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水产品保鲜、保活、精深加工技术,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的活体组织与生物化学变化等技术,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养殖、加工等全过程中水产品质量的关键检测技术、产地环境检测技术、食品污染监测技术等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能力、容量、总量控制,海啸、风暴、潮等环境灾害的应急处置,入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海水养殖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及回用,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管理,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海岸湿地动态监测与恢复,新型海防林建设模式,旅游区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
6.交通物流与航天后勤保障
(1)交通物流技术。充分发挥我市在我省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方面的优势,把发展交通物流作为我市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以美兰国际机场、汽车南站、汽车东站、汽车西站、新港、秀英港、马村港为重点,推进道路运输、机场、航道、港口、集疏运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交通物流产业,将我市打造为我省综合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运送物资的集散中心。
(2)航天后勤保障规划。我省作为全国纬度最低的省份,建设近赤轨道卫星发射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将落户与我市周边地区,为进一步做好航天后勤保障,我市将重点推进航天后勤保障基地的平台建设前期性研究,将我市打造为我国新的航天后勤保障基地。
7.社会发展
(1)农村饮水。针对我市羊山、龙塘等地区饮水难问题,开展火山岩地区水源勘测技术、低压无塔供水技术、水净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示范工程。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省支持,市、区配套,群众集资等方式,兴建各类饮水工程。计划从2006年起,3年内基本解决羊山、龙塘等地区饮水难的问题。
(2)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修订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着手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建设全市统一的“城市数字化管理基础平台”,在此平台上各部门开放各自行业的应用系统,逐步做到全市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建设海口市城市数字化管理基础数据库,采用数据仓库、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建立各种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及时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与服务,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广播电视事业科技水平,在有线电视网中大力普及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同时推广具备移动、交互功能的综合信息业务终端,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低成本、易维护的广播影视接收终端。在全市选择10家不同层次的示范企业,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的集成,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MRP-Ⅱ/ERP)、快速原型制造(RPM)等基础信息化建设。
(3)公共安全。建设海口市公共安全保障、预警和应急系统,建立公共安全检测、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反应与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公共安全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为遏止犯罪率明显上升趋势,大幅度降低特大事故次数及自然灾害影响,有效控制食品污染和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入侵上升势头,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
(4)医疗卫生。推动医疗卫生科技进步,积极配合“海口市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项目”,力争在一些重要疾病的防治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全市疾病防治技术水平,预防、诊断、治疗重大、多发病,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开展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寻求控制传染病、限制地方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开展意外伤亡、重大灾害与职业危害的救治与防治技术研究。
(5)防灾减灾。尽快建设全市预警信息系统、海口农居地震安全工程,以重大自然灾害防御技术为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气候、地震、海啸灾害预报、监测、防御等技术研究,城市减灾防灾预警服务系统等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以提高社会防灾抗灾的应急能力和总体能力。以防范城市和工业重大事故为重点,研究开发对地震、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等多种事故的风险分析及安全评价及应急技术,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安全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6)人口和计划生育。以建设海口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计划生育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市计划生育科技水平,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优生优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服务。完善和改进现有避孕、节育技术,重点加强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有选择地开展辅助生育技术研究。开展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和优生优育研究,针对我市遗传性疾病发病状况,开展人类遗传资源调查和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技术研究;研究常见染色体病的产前筛盏、诊断方法与技术,减少出生缺陷。
四、对策与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1.健全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制度,把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努力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2007年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2.充分发挥科技顾问委员会在全市自主创新中的咨询、指导作用
在原有科技顾问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聘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或有重要见解的专家学者充实委员会,制订工作细则,定期召开会议。重大决策听取专家咨询意见。要加强科技管理程序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
3.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网络
进一步加强区级科技部门建设,健全机构,配足配齐人员。科技部门要主动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与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科技力量,共同推动我市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二)大力引导和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
1.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全方位地为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科技公共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有效、便捷流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建设一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科技信息数据中心、数字图书馆,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文献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产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创业人员公寓和科学家休假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大型公共科技设施建设、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构筑一个为我市科技创新服务的共享平台,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促进创新要素有效结合。
3.扩大科技合作和交流
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科学院为主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体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协作,以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国外研究开发机构为补充,建立双边、多边协作机制。积极参与和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多方位展开科技招商,积极参与区域科技经济合作。
(三)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1.优化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海口市鼓励投资发展医药产业若干意见》、《海口市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有关政策。同时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科技扶持政策,包括投入政策、创新政策、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科技人才政策。
2.加强科技法制建设,规范创新行为
加大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强政府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
政府科技计划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扶持和宏观调控,现阶段主要支持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要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强化导向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透明度;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更加注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注重产学研结合。政府科技计划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高效的原则,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相对独立。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1.规范和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将对科技的投入视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科技投入。认真落实《海口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达到1.3%以上。2007年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要实现大幅度增长,今后每年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规范和加强对科技三项经费的管理,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的审计监督,依法查处截留、克扣、平调和挪用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等行为。积极组织科技项目,争取国家、省的财政支持。
2.设立一批科技专项资金
在年度预算安排的科技费用中统筹考虑设立一批科技专项资金。建立科技人才专项基金,以项目资助方式,培养、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推动科技合作和交流。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专利工作者。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创新项目。设立星火科技服务专项经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加大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成果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转化和推广示范等。落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资助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经费投入。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专项基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立。
3.建立多元化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建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改善融资担保,鼓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支柱产业扩大融资渠道。协调金融机构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使科技信贷规模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建立和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机制。落实国家、省、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和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重点奖励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有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单位和科技人员。
2.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每年公开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派到国外或国内大型优秀企业学习,培养一批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行科技人才项目资助计划,加大对现有科技人员培养力度,培育壮大我市高层次专家、高级技师人才队伍;支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广大农民采用实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和职业技能。
3.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引进一批我市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完善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来我市创业。搭建科技人才施展才干的平台,用项目留住人才,用成果招揽人才,推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的形成。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开展全市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行业性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市、区、镇(街道)知识工作体系和完善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指导企事业单位建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加大科技评价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比重,把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作为评定市重点项目、市科技重点计划项目及成果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全面启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的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行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培育、争创著名、驰名商标。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选择生物制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指导建立专业性的知识产权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建起行业特点突出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发挥全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建立健全专利执法机制。大力推行使用正版软件,整顿和规范知识产权领域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明创造,举行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把知识产权课题列入干部队伍培训中去,举办高水平知识产权报告。进一步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进行知识产权指导、培训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