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十年规划》实施两年多来,对指导全市农村小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小康建设的发展,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最近在大同召开的全省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上,省委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和要求。现根据大同会议精神和市委“连片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超前示范的农村小康设总思路,对原《十年规划》作如下修改意见:
一、农村小康标准
省委提出了全省农村达小康的六条标准。为便于在工作实践中操作和考核验收,现将我市原定的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的十条标准,分别修订如下:
小康村标准:
1、村级组织健全,党支部、村委会坚强有力,能带领群众奔小康。
2、物质生活比较丰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达到11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100元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的80%以上。
3、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电视机普及率达70%以上;社会风尚良好,人们的思想健康向上。
4、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小于50%;人均文体娱乐活动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大于5%。
5、重视发展教育,依靠科技兴村。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每30户有一名农民技术员。
6、居住环境改善。村镇建设有规划,村容村貌整洁,主要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砖木和钢盘混凝土结构住房占全部住房面积的80%以上。
7、健康水平提高。村有医疗所,农民能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人口预期平均寿命达到7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无计划外生育。
8、基础设施配套。行政村通汽车、通电、通邮、通电话;多数户用上自来水,安全卫生饮水普及率90%以上。
9、福利事业健全。“五保户”供养率达100%;适龄农民养老保险率达到80%以上。
10、社会治安良好。基本控制刑事案件发生,人民安居乐业。
小康乡镇标准:
1、乡(镇)党政班子团结坚强。有健全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2、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以上(1990年不变价);人均财政收入100元以上;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小于50%;人均文化用品及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大于5%;70%以上的村、80%以上的农村人口达到小康标准。
3、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形成一定产业优势和规模的工业小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500元以上。人均占有乡村集体固定资产原值1000元以上。
4、建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两高一优”农业商品基地。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或亩产粮食350公斤以上,或亩均收入800元以上。
5、有科学的小集镇建设总体规划。建有初具规模的农民商品住宅小区。全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平方米。
6、建有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市场或综合市场。在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到25%以上。
7、有一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健全的投资环境。乡村主要街道硬化、美化、绿化;有设备比较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全乡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90%以上。
8、依靠科技兴乡,有一个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作后盾。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一所达标的乡(镇)办中学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9、有一所较高标准的乡(镇)医院、农民基本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有敬老院;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适龄农民养老保险率达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
10、社会治安良好。严格控制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刑事案件发案率在每万人5件以下。
二、奋斗目标
原《十年规划》确定我市1998年达小康。全省农村小康建设大同现场会上,省委、省政府要求我市1997年达小康。为此,我们将从今年起实施“678”小康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到1997年力争使全市60%的乡(镇),70%的行政村和80%的农村人口达到小康水平,实现小康市。分年度达小康的县(市、区)、乡(镇)、村、人口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如下:
1、县(市、区)
1995年郊区达小康;1996年高平市、阳城县达小康;1997年沁水县和陵川县主要指标达到和接近小康标准。
2、乡(镇)
总的目标是:到1997年保证75个,争取80个(占全市65%)的乡镇达小康。分年度目标为:1995年,在已建成25个小康乡镇的基础上新建15个小康乡镇;1996年新建20个小康乡镇;1997年再建20个小康乡镇。
3、行政村和人口
1992年到1994年已建成小康村656个,人口76万人。1995年新建300个小康村,20万人;1996年新建400个小康村,25万人;1997年新建364个小康村,19万人,使全市小康村总数达到1720个,140万人;分别占全市行政村和农村人口总数的70.1%和80.3%。
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
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预计1190元。1995年增加160元,达到1350元,比上年增13.4%;1996年增加170元,达到1520元,比上年增12.6%;1997年增加200元,达到1720,比上年增13.2%。
1998---2000年,全市再建成20个小康乡镇(其中1998年建成3个,1999年建成7个,2000年建成10个)、280个小康村(其中1998年建成50个,1999年建成80个,2000年建成150个),使小康乡镇达到100个,小康村达到2000个,达小康人口达到150万人。其余23个乡镇、435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达到80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2500。
三、产业构想
在产业发展上,除继续实施原《十年规划》提出的三点构想外,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各自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并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确立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联农户的新思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向产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龙头加工企业,使全市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定优势的七条龙型产业:理以市肉联厂、高平肉联厂和郊区肉联厂等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高平、郊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沁水、阳城草食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二是以市县两级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和高平河西油脂厂等粮油加工企业不龙头,带动全市120万亩高产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三是以郊区铺头格林碧加工厂和陵川豆类饮料加工厂等小杂粮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我市小杂粮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以同平马村夏普赛尔黄梨饮料公司、陵川豆类饮料加工厂等小杂粮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我市沁杂粮食局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四是以高平马村夏普赛尔黄梨饮料公司、陵川渴望果茶厂等果品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43个乡镇的果品生产基地建设;五是以市丝绸公司、阳城乡镇烘茧站和陵川、沁水小缫丝厂等蚕茧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20个乡镇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六是以沁水蜂业公司、沁水蜂蜜加工厂等蜂蜜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沁水蜂蜜生产基地建设;七是以市和高平蔬菜加工厂等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2、加大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破单一的传统格局,实现我市乡镇企业以规模、效益和产业多元化为标志的第二次飞跃。一是打破单打一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广泛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活动,加速乡镇企业由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转化,努力实现产业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二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加快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名、优、新、特和出口创汇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继续深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一批集团公司,发展一批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力争每年能上一个或几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从根本上改变我市乡镇企业群体强、个体弱的现状,使我市乡镇企业能不断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
四、战略措施
为保证小康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除继续实施原《十年规划》提出的八条战略措施外,再补充如下三点:
1、加强领导,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小康建设向纵深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我市奔小康时间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在农村工作中高举奔小康的旗帜,切实加强对农村小康建设的领导。市级五大班子,各包一个县(市、区);市直80个单位包80个乡镇,一包三年,确保小康目标实现。从今年起,全市第每年要召开一次农村小康建设现场会,今年全市小康现场会确定在高平市召开。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小康村建设,正确处理点面关系,推出一批高标准、集中连片的典型,把全市农村小康建设推上一个更高的水平。
2、贫富结亲,以富带贫,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继续贯彻市委“宽裕村达小康,中间村上台阶,贫困村摘帽子”的指导方针,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贫村的稳定脱贫,积极鼓励富裕乡村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帮助贫困乡村开发资源、发展生产。各县(市、区)、各乡镇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牵线搭桥,认真选取下帮扶对象,每个贫困乡村都要有一个富裕乡村与之联合,在全市形成一个富乡带穷乡,富村带穷村,富户联穷户,共走小康路的横向联合新格局。
3、积极抓好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已达小康的乡村,要把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列重要议事日程,尽快拿出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工作方案。全市确定南村、巴公、北石店、润城、八甲口五个乡镇,城区西关、晓庄;郊区东西义、北板桥、南山、霍秀、孔匠;阳城柏沟、望川;城市化,精神文明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超前规划,高点起步,分阶段实施。郊区北板桥村要作为市、区两级探索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试点,在各项工作中先走一步,对全市农村现代化试点确实起到示范、引路作用。每年御底,市委、市政府都要逐乡逐村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