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洛阳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1984年8月4日洛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1985年7月12日河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 1985年7月24日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文物管理体制和经费
第三章 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章 考古发掘
第五章 馆藏文物
第六章 流散文物
第七章 文物拓印、拍摄、复制
第八章 文物出境
第九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洛阳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上、地下遗留有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为了加强本市文物保护管理和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精神,结合本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二条   我市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等;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手稿、绘画、书法、古旧图书资料;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六)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古泉。


    第三条   地下、水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国家所有。
  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国家所有。
  属于集体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其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本《细则》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第二章 文物管理体制和经费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导、审议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   洛阳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主管全市文物事业,代表政府对文物工作行使管理、监督权,组织各部门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试行)》,处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六条   市属各县、区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所辖境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条件的可逐步设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第七条   文物经费(包括保护、管理、调查、研究、发掘、出版、宣传、征购、文物复制、奖励等项目)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逐年增加。文物经费不得移作他用。
  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费用,应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城市维护费和城乡建设费内。各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费用有困难时,由市人民政府酌情补助。

 

第三章 文物保护单位

    第八条   对已公布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划定文物保护区和周围建设控制地带,报各级政府批准。保护范围要作出标志说明,建立科学的记录档案。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确因特殊需要必须进行建筑的,要报请原公布机关和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准兴建对文物保护有妨害的建筑或设施。修建其他建筑,其形式、震率、高度、体量、色调等必须同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相协调。其设计方案应事先报经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和城乡建设部门批准。


    第九条   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要保持原貌,不得随意拆迁和改建,不得在建筑物内及附近堆放易燃、易爆以及有污染或有碍观瞻的物品,确保文物安全。


    第十条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研究)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应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这些单位以及专设的博物馆等机构都必须与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使用协议,并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建筑物及附属文物的安全、保养和维修,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对已占用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应重新进行审核,对文物安全有影响的,由市人民政府处理,有争议的,报上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十一条   不得进行有损或破坏洛阳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任何建设工程。凡市政建设工程和各单位在城、乡的建设工程,其座落地址必须在施工前报经市、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凡未经市、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的工程,城乡建设部门不得批准征地和建设项目,建设银行不得拨款。
  在文物保护区,未经市、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的违章建筑,其拆迁费,由建设单位自理。


    第十二条   古代帝陵、墓冢和文化遗址、古建筑要保持其原状和周围地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挖土、取石、盖房、挖洞、开荒种地,不准对周围地貌进行带有破坏性的活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县、区、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都负有保护的责任。


    第十三条   市、县、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考古单位,要有计划的对文物进行调查。对新发现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园林、古墓葬、寺庙、石刻等,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分级保护的原则,及时报请各级政府核定公布。对尚未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确有价值的古物古迹,市、县、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本《细则》的规定,通知有关单位予以保护,不得改变原貌,更不得拆迁和改建。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1)条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挖掘、处理地下古墓、文物。
  不得将出土文物据为已有,不得买卖或私相授受。

 

第四章 考古发掘

    第十五条   凡在我市境内的一切考古发掘工作,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发掘单位应先提出发掘计划并填报考古发掘申请书,报上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始能进行。


    第十六条   凡在我市境内进行基本建设的单位,应事先会同市、县、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计划基建施工范围内,进行地下文物的调查和勘探。未经文物勘探和处理的,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破土施工。文物钻探工作,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凡未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发给文物钻探执照的文物钻探队,不得进行文物钻探,对技术不合格的文物钻探队,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令其停止钻探或吊销其文物钻探执照。


    第十七条   在我市境内,基建工程不准采用地下爆破施工。如确因工程需要,必须经过文物勘探,证明地下确无文物,经县、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采用地下爆破施工。


    第十八条   城乡建设和农田水利、砖瓦窑场(包括国营、集体和个人)等工程考古发掘的劳力,重要古墓的搬迁、复原和文物的现场整理、修复所需费用,均由建设单位列入基建预算。


    第十九条   非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特别许可,任何外国人(包括外国留学生)或外国团体不得在我市境内进行考古调查、采集标本和发掘工作。凡未经各级政府批准开放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接待外国旅游团体和个人。如确有必要,需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开具证明,方可接待。


    第二十条   在农田水利建设等施工中发现的或遇有自然破坏危险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急需进行抢救的,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经同意后,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并及时补办批准手续。清理发掘的范围以坍塌、暴露或短期内有破坏危险的部分为限。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扩大清理发掘范围。

 

第五章 馆藏文物

    第二十一条   凡存有文物的单位,对收藏的文物必须逐件登记入帐,及时整理分类,区别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帐、物应分别指定人员保管。
  切实注意防水、防火、防盗、防霉烂、防腐蚀、防风化、防破坏,确保文物安全。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要建立市文物藏品档案。


    第二十二条   文物的调拨、交换、借用,一律造具清册,报请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进行。


    第二十三条   文物的保管要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对库藏文物数量、安全的检查,要建立严格的制度,重要文物,要有专人专柜保管。文物仓库保管人员要做到相对稳定。文物仓库一般不准参观。如有特殊需要,须经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履行进库登记手续。

 

第六章 流散文物

    第二十四条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管理。文物的收购、拣选或接收,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非文物单位和个人不准征集收购。


    第二十五条   非文物单位和个人保存的贵重文物要登记造册,分别送文物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传世文物和古旧图书、名人书画,统由市文物商店和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单位经营,其他行业或部门不准经营。


    第二十七条   外地文物部门来我市境内收购文物、古旧图书、名人书画,应经我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外运文物,要有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开具证明方可出境。


    第二十八条   严禁文物走私、倒卖牟利、私自卖给外国人。


    第二十九条   废品回收、金属熔炼、银行、造纸、寄卖店等单位要积极配合文物部门收集文物。对回收物品中的文物和古旧图书资料,应与文物部门共同负责定期拣选,拣选的文物应作价拨给文物部门。未经拣选,不得处理。


    第三十条   凡被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人民法院依法没收的文物,应一律交给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第七章 文物拓印、拍摄、复制

    第三十一条   凡定为国家一级品文物的石刻、墓志、碑碣,除保存单位作为资料保存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拓印,也不准翻刻副版传拓出售,文物部门不准出售文物原拓。
  不属国家一级品文物的复制版拓片,只准文物部门复制出售,并加盖“复制”印记。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准仿制文物拓片出售。


    第三十二条   文物复制品的生产,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实行定点生产,定点销售。
  珍贵文物的复制,不准用石膏直接翻模。古代壁画和绘画艺术品的临摹、复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复制品可照摹本绘制。


    第三十三条   公开展出的文物,不准全面拍摄。标明“请勿拍照”字样的文物不准拍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向外国人提供未发表的文物照片。


    第三十四条   国外有关机构和个人或与我国合作出版文物书刊和拍摄文物电影、电视、录像的外国人,须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开具许可证明,按国家批准的拍摄计划以及权益分配办法执行。拍摄时,不许超越计划规定的范围和内容。非开放的文物单位一律不准拍照。
  国内有关单位来我市拍摄文物照片、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借用文物保护区的场地拍摄电影、电视、录像,也必须按上级有关规定和权益分配办法商定后方能拍摄。

 

第八章 文物出境

    第三十五条   我市售往国外的文物和个人携带、邮寄文物出国的,必须经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并发给许可凭证。经鉴定不能出境的文物,市文物部门可以征购。


    第三十六条   我市所藏文物,除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出国展览者外,凡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一律禁止出境。

 

第九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七条   对保护文物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政府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一)发现重要文物或重要遗址,能保护现场,及时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将出土文物上交,使文物或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的;
  (二)积极检举揭发私挖古墓、古遗址、破坏古建筑、石刻造象或盗窃、贩卖、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并坚决斗争的;
  (三)在文物拣选、征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
  (四)将个人收藏的重要文物、名人书画、缮本书籍或重要历史、革命文献资料捐献给国家的;
  (五)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其他重要贡献的;
  (六)长期从事文物工作,认真执行文物法令,对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三十八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和行政处分,或由司法部门给予民事处罚。
  (一)在地下、水中或其他场所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
  (二)未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私自进行文物购销活动的;
  (三)污损、攀登、涂写、刻划文物和私自拓印国家保护的石刻、碑碣的;
  (四)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挖土、采石、爆破、堆放垃圾、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危害的;
  (五)擅自移动、损坏文物保护标志、界桩的;
  (六)不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或未履行文物处理报批手续,而擅自动工进行基本建设施工的。


    第三十九条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贪污盗窃国家文物的;
  (二)盗运文物出境或进行文物投机倒把活动情节严重的;
  (三)故意破坏本细则第二条所列受国家保护的各项文物的;
  (四)国家工作人员和文物工作者玩忽职守、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珍贵文物损毁或被盗、流失,情节严重的;
  (五)私自挖掘古墓、古文化遗址的;
  (六)私自携带、邮寄文物出境或将文物私自卖给外国人的;
  (七)文物工作人员对所管理的文物监守自盗的;
  (八)未经市、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私自施工破坏文物的,或在施工中发现地下文物隐匿不报,使文物遭受重大损失和破坏的。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细则与国家的法律有抵触时,按国家法律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我市过去公布的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凡与本细则相抵触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细则的修改权属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体实施中的问题由洛阳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