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保护移民安置、城镇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处理好移民和库区建设对生态与环境产生新的影响的关系;既要科学合理利用三峡工程环境保护补偿投资,改善本区域环境质量,又要使库区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既要考虑三峡工程进展的时效性,又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苦性和连续性。根据《规划报告》,按项目所属性质,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坚持“谁主管、谁实施,谁用钱、谁负责”的原则。区环保局、移民局共同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管理。由于规划报告与实施计划均是限额规划、投资包干,故各单位上报项目的预算投资一律控制在限额内。在项目实施时间安排上,本计划的项目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前予以安排,对部份城镇迁建与生态监测项目适当延后安排。
二、实施内容及措施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根据《规划报告》,三峡库区淹没涪陵区耕地面积23624.3亩,淹没园地面积4880亩,移民安置用地65726.7亩,城镇迁建用地44133亩,移民安置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533428亩。为此,本计划侧重解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土流失问题,并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同时综合开发土地资源。具体措施为:
1、改造坡耕地。据1993年土地利用调查,安置区有坡耕地717309亩,扣除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111653亩,可改造面积为605656亩。计划于1999一2010年改造238909亩坡耕地为梯平地。
2、实行退耕还林。1999-2010年将111653亩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全部还林、还果、还草。
3、大量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果木林。到2010年,水土保持林和经果林面积将占安置区总面积的58.9%,从而大大提高安置区土壤蓄水保土能力。
4、实行封禁治理。对水土流失的疏幼残林和部分林地、灌木林及坡地的经果林实行封禁,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计划封禁治理面积为471260亩,占安置区水土流失面积的30.73%。
5、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999-2010年,整修山坪塘107座,新修蓄水池1489口,兴建灌排水渠982.9公里,修建水平沟2471.73公里,新挖沉沙凼14775个,容积为2.85万立方米。
(二)城镇迁建的环境保护
1、水环境保护。涪陵迁建城镇均处在长江与乌江两岸,本计划只考虑长江与乌江沿岸迁建城镇。监测结果表明,长江、乌江水质现状基本符合《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I类标准。但随着三峡库区水位增高,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减弱,加之城镇迁建后城市的正常发展,城镇人口增长及生活条件的显著变化,生活废水排放量增加,将对水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为确保长江、乌江水环境质量,保持《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II类标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废水治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新建楼舍必须同时兴建废水净化装置,达到废水初步治理,不得超标排放。二是涪陵城兴建一座8万立方米/天废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涪陵城市废水,确保达标排放。三是涪陵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厂,切实解决城市垃圾的出路。同时各乡镇集镇建设垃圾堆放场,确保垃圾不入长江、乌江。
2、大气环境保护。涪陵的大气环境质量除涪陵城区、白涛镇、李渡镇因受工业污染,受到明显影响外,其他农村集镇,大气环境质量普遍良好。城镇迁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城镇迁移建设过程中,土建工程量大,产生大量建筑粉尘。二是公路运输量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加重了大气污染。三是城镇居民增加,燃料燃烧量增加,加重了大气环境污染。为防止城镇迁建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对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设置工业防护绿化带。三是控制污染源,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制度。四是解决居民燃煤污染。
3、声环境保护。涪陵城受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环境噪声、交通噪声三方面的影响,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为保护区域声环境质量,拟采取认真监测,设置隔声绿化带,严格控制排放等措施。
4、城镇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城镇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是生活垃圾。涪陵城区每年约产生10万吨垃圾,无固定处理设施和妥善解决办法,沿江各集镇的生产垃圾也没有妥善解决,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涪陵城镇迁建和发展,涪陵城区将发展成为50万人口的大城市,年产垃圾将超过15万吨。各集镇生活垃圾将达5万吨。拟采取以下办法处理:一是在涪陵城区新建垃圾处理厂,通过无害化处理,年处理垃圾10万吨,深加工成有机复合肥3万吨,可以较好地解决涪陵城区生活垃圾。二是在各集镇设置垃圾堆放场,避免直接排放长乌江和随意乱堆。
(三)人群健康保护
根据移民迁建规划,淹没迁建的城镇和集镇大都采取后靠上移,离原址不远,因此,人群健康保护措施主要有:一是新址卫生清理;二是施工现场消毒杀虫;三是饮水检测;四是免疫保护;五是监测与检疫;六是健康教育。
(四)生态保护及建设
加强移民安置区生态保护及建设,目的是使移民对安置区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序,并以移民安置为契机,改善区域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使移民安置区城乡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主要措施:一是保护库区珍稀植物和库区地带性植物,如银杏、杜仲、黄连、天麻等。二是保护好古大珍奇树木。如太和乡场街边银杏,白涛桃园的马尾松,双石乡迁龙的红豆杉等。三是保护森林植被,必要的地方实行封山育林。四是城镇迁建过程中要搞好小区绿化。
(五)环境管理
通过加强安置环境管理、落实安置区各项环境措施,促使安置区生态环境系统呈良性循环,其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管理机构并强化其职能;二是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办公用品,从硬件上保证;三是严格监测制度,确保环境监测正常有序、科学可靠;四是加大执法力度。
三、经费及投资概算
根据《规划报告》,涪陵移民安置区环境总经费为23195.7万元,其中列入国家专项经费4694.79万元,列入三峡枢纽工程经费1.8万元,列入移民安置环保补助费2522.86万元,其余的15976.25万元按国家三峡办发计字(1997)041号文件精神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
环保补助资金总额2522.86万元,本计划安排1500万元,时间为1999-2003年,其余资金与项目待下一个五年计划安排。
附注:一、关于安置区范围的确定。原《涪陵市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报告》,确定范围为三峡水库淹没的乡(镇)级行政区共22个,现涪陵区移民安置环保项目实施计划范围仍为22个乡级行政区。
二、关于项目调整
(一)《规划报告》中,规划涪陵城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场需投资1500万元,安排环保补助资金375万元,由于垃圾焚烧装置投资大,运行费较高,因此将此项投资改为投资垃圾复合肥厂,补助200万元,新增10个乡镇建设垃圾堆放场100万元,机动75万元。
(二)大气环境保护项目原规划在涪陵建型煤厂,投资500万元,其中环保补助50万元,由于涪陵城区污染较重不宜建大的型煤厂,因此将其中37万元作为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其余留作机动。
附件:1、涪陵移民安置区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表;
2、规划水平年涪陵行建城镇生活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预测;
3、涪陵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经费概算表;
4、重庆市涪陵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计划表(1999-2003年);
5、重庆市涪陵移民安置区环保项目投资分年度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