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措施。培养组织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学生接触群众,了解社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求实精神和务实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为使这项活动顺利开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劳动两个方面。社会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军训、结合社会调查或科学考察的远足等。社会生产劳动主要有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商业和服务业劳动等。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为:初中每学年一周,高中每学年两周。可以分散或适当集中安排。社会生产劳动应结合劳动技术课的部分实践活动进行。社会活动应与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以及各科乡土教材的教学活动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一部分可安排在有关学科的教学时数内,一部分可利用班会、课外活动和机动时间。
全面开展此项工作有困难的学校,可先在高中毕业班中进行。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低年级扩展,争取在近几年内全面铺开。
三、认真搞好考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负责组织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按《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附后)的要求及时认真填写。学年考评与学生的期末操行评定结合,由班主任填写在操行评定中。毕业时,由班主任结合学生三年实际表现写出鉴定评语,填写在《登记表》中,并由学校签章。评语的写法要依据学生的表现以纪实的方式为主,不要作空泛的结论。高中毕业生的《登记表》要装入学生档案。从一九八八年开始,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院校或就业均应具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鉴定。
四、各学校应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充分利用校办工厂、农场及其他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可以与学校附近的工矿企业、农场、林场、部队、商店、乡镇企业等单位建立挂钩关系,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部门办中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主办单位或在主办单位的领导支持下,由学校按上述要求进行安排。
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部门和问题较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对这项活动的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帮助解决开展这项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各级政府的经委、农业、商业等部门要选定一批经营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较好的工厂、农场、林场、商店等企事业单位,作为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并从条件上予以照顾和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本地区各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这项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开展活动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讲求实效。要严格管理,照顾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保安全。要做到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贯彻落实本文精神要与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农牧渔业部四单位印发的《关于在中学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意见》((87)中青联字第12号)、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的通知》((87)教中字006号)和原教育部、总参谋部等六单位印发的《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85)教体字001号、参动字005号)结合起来考虑,作出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安排。各地区、各学校、各有关单位都要从培养“四有”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相互配合,认真组织好这项活动,使之扎扎实实地有效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