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精神,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启动科教兴省战略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决定》之后,全省科技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级领导及全民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进一步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科技兴农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兴工、科技兴县(市)的活动正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研院所自我封闭的科技运行机制已经打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和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民营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的问题和困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部分领导中还没有转变为决策行为;科技体制、科技运行机制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科教兴省缺乏应有的声势和力度;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科技投入过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教兴省战略的实践,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省委、省政府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是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纲领性文件,是确保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又一重大决策。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我省经济、科技、社会诸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5-15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全面启动科教兴省战略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以新的姿态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和国家重视支持西部经济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把科教兴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是就是要把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总揽全局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对科教兴省实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坚持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统筹规划,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及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两个关键问题,使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强大的科技能力、发达的教育事业、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

  4、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要把握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着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各有关部门从目标、规划、计划、条件、工作等方面加强协同和集成,以“九五”科技发展计划为先导,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八大科技工程,即粮食持续增产工程、农村支柱产业增收工程、乡镇企业科技振兴工程、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技术更新改造工程、开发新品培育名牌工程、新技术新成果转移工程,“333”科技人才工程。通过这八大科技工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5、到2000年,我省科教兴省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科技体制;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的水平;科技成果较大面积、较大规模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全省科技综合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全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有大幅度提高;科学研究与开发、具有特色的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迎接新世纪的经济大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

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6、科教兴农是科教兴省的首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强农科教统筹,强化“星火计划”的示范作用,稳定农业科技机构和队伍,完善农村科技推广、示范、培训和管理四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使农业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42%提高到50%以上,确保200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90亿公斤,农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元,4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7、围绕粮食生产目标,采取以水地增产为主,水旱并进方针,大力推广10大类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实施粮食持续增产工程。“九五”期间,灌溉农业区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体系,使保灌水地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水地粮食总产达到或超过60亿公斤,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设施的效益;雨养农业区重点推广抗旱良种、土壤培肥、旱农耕作、集流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使1/2的农田亩产量力争达到250公斤以上。
  进一步发挥农作物良种的增产潜力,组织科研、生产和种子经营单位,抓好100个农作物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加速农作物种子产业化进程,使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一次,良种率达到90%以上,增产10%以上。

  8、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培育地方财源,实施农村支柱产业增收工程。以畜牧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啤酒原辅料开发等十个支柱产业为重点,力争形成若干个产值上亿元和十亿元的产业和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农业名优产品。要加大科技含量,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种养加技术。根据一县一品的产业要求,抓好100个拳头产品开发,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畜牧业要针对农区、牧区和城郊区的不同特点,重点推广畜禽良种、暖棚饲养、青贮氨化、配合饲料和疫病防治等技术,到本世纪末,使全省肉类总量达到100万吨,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要坚持高起点,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名优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资源转化效率。

  9、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和合作,以推进乡镇企业科技进步为宗旨,组织实施乡镇企业科技振兴工程。即“九五”期间完成1000户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10个省部级“东西合作示范区”和西固、武威、白银城郊、天水北道四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建立10个产值超10亿元的主导产业,培育100个科技明星示范企业;每年推广100项先进技术,开发200个新产品,培训200名优秀企业厂长经理,力争本世纪末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乡镇企业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开发和加工增值为重点,通过东西结合,联营协作,引进消化等途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努力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尽快实现乡镇企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变。

  10、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增加技术储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九五”期间要以实现全省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增产目标和增加城乡肉、蛋、奶、菜等副食品有效供给为重点,抓好农作物及畜禽良种选育、中低产田改造治理技术、水资源合理利用及节水灌溉技术、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蓄牧业规模养殖及草原改良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集流工程规范化设施化研究、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区域性综合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十三个领域的科技攻关,并取得大的突破。继续强化科技扶贫工作。

三、加快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11、我省工业科技进步要从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入手,把培植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发展名牌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为主攻方向,引导和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力争到本世纪末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12、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省上以抓好10个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示范企业要努力形成以技术创新、设施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内容的创新机制。要建立健全科技进步与生产经营同轨决策、同轨运行的企业科技进步管理体制。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研究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体系与奖惩办法,纳入厂长经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内容,激励企业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科学地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各地、各行业也应当组织所属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示范活动。推动全省企业科技进步不断发展。
  全省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在三年内普遍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也要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协作,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企业要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经费,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要围绕挖潜增效、提质降耗,在职工中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和岗位技术比武活动。
  加强工业科技进步的宏观指导,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有关部门要定期公布大力推广和限制淘汰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目录,制定技术引进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方向。

  13、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实施技术更新改造工程,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换代。“九五”期间,结合国有企业改组、改制,集中力量抓好60户骨干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为之配套服务,形成一批技术集成与开发能力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产业规模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建立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论证、评估制度,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研究开发、自主创新进行统筹安排。企业重大技术改造、引进项目,要吸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技术评估、论证、消化和创新工作。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4、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开发新品培育名牌工程。“九五”期间,全省围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建筑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原材料加工深度为突破口,以科技为先导,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名优产品,开发2000项新产品,争创100项甘肃名牌和国家级新产品,培育5-10个知名度高、在国内外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产品,使全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150种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全省各类企业都要立足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制定和实施企业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发展战略,加强中长期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形成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开发良性机制,努力在主导技术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落实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允许中长期研究开发投入达到企业销售总额2%以上的一般工业企业执行科技企业会计制度,计提研究开发风险准备金。

  15、加强工业技术的引进和攻关,实施新技术新成果转移工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九五”期间,针对我省工业生产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抓好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引进和联合攻关,进一步加大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集成能力和实施规模,向产业部门转移100项新技术新成果,以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真空设备、风动工具、电工合金材料、电控等行业要瞄准国际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组织攻关和中试,使产品质量可靠性和整机寿命大幅度提高,产品标准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石化行业要以精细化工为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出口创汇的产品;原材料工业要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和节能降耗为中心,抓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科技攻关;建筑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要追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选择一批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高原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和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进行中试放大,重点支持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有基础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中资金建设10个省级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服务。进一步发挥军工企业设备精良、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促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加快军转民步伐。

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努力培植新兴产业
  16、进一步贯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和科研教学单位及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力军作用。
  结合“火炬计划”的实施,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领域重点支持一批能形成拳头产品的项目,培育一批对产业发展起先导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10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雏型。到本世纪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以上。

  17、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发挥优势,坚持高起点,走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扩大高新技术研究的计划规模,强化投入。组织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的队伍,加强集成,进行高新技术的前期研究开发工作。
  根据我省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并举,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优化。在继续实施“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再确定2-3个领域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转移渗透。

  18、着力办好兰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金昌、白银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筹办天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优化局部“软”、“硬”环境,科学规划,有效组织,争取在今后几年内有效快的发展。兰州高新区要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商贸、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文明新城区,到本世纪末形成5-10个有较高显示度和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5-10个亿元产值的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0亿元。金昌、白银两个高新区要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加快发展,达到一定规模。
  继续实行中央和省上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两年内税务部门对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退还税款由企业专项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开发。

五、重视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19、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发展的后续能力。按照有限目标,择优支持原则,选择具有学科优势,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攻关,重点是干旱、干旱条件下的可持续农业、生物工程、应用化学工程、新材料、核技术应用等有特色有应用前景的领域,相对稳定一支精干、高效的科研队伍。逐步提高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省科技三项费用于自然科学基金和中青年基金项目的投入比例不低于10%。

  20、制订《甘肃21世纪议程》,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要领域,特别是在控制人口增长、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抓好一批综合性、关键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和示范。九五期间建设2-3个国家或省级社会发展综合试验示范区,开展对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监测。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进步事业。发挥西部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及地矿、生态、气象等方面的科技量的作用,开展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矿产资源勘察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为我省经济建设跨入21世纪进行战略准备。加强计划生育及常见多发性疾病、地方性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引进,使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发挥我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扩大人工种植规模和水平,加速建立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体系,开发出一批档次较高、市场容量较大的新药。防灾减灾方面主要抓旱灾、冰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预报及减灾技术研究。

  21、建设全省科技信息网络。按照“网络、信息、通信、人才”四位一体的原则,“九五”计划前期建成外联国际信息网和中国科技信息网,内联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主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全省科技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六、稳步推进科技系统组织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加快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22、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到本世纪末,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和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行机制,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科学的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23、与我省科技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配套,积极稳妥地开展独立科研机构的结构调整工作,既要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分隔,在全省范围内科学规划、统一部署,根据国家总体布局落实地方的调整目标,又要考虑本省科研机构的承受能力,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
  制定科学的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确定一批重点科研院所,从项目经费、科研条件、中试手段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形成若干个具有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省级和区域性科研开发中心。稳定支持基础、高技术、农业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及重大科技攻关。
  调整、充实、完善农业科研、技术开发、示范推广体系。省属农业科研机构要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充实薄弱环节,重点开展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农业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加强对地(州、市)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省上有重点地扶持地(州、市)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按照自然区划逐步形成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科研开发中心。
  进一步放开、搞活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使其以市场机制运行为主,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有条件的可以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这类机构依据各自的情况通过直接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建制转变成科技企业,改建成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科技企业集团以及吸收外资,组建中外合作、合资企业等途径进行分流重组。在科研机构转轨变型过程中,继续给予政策扶持。
  要发挥中央在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人才和学科优势,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和促进他们与地方经济的结合。中央在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要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

  24、进一步放手发展民营科技实业,制定加快民营科技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在民营科技机构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民营科技示范区。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技术经济行为,向股份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以技术转让、技术联营、入股参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加强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民营科技企业开发的新产品,经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其交纳的所得税5年内实行财政返还,由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建立民营科技风险担保金,专项用于民营科技开发。

  25、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中间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技术、信息和人才市场。到本世纪末建立起省、地和县级市常设技术市场,五个省辖市要建立起常设人才市场,为技术交易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场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信息服务、技术中介、无形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等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26、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意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更多更好地引进、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要广开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重点加强在先进生产技术、高科技领域的科技合作。推动技贸结合,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与外贸企业合作或在境外创办分支机构。根据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专利工作在推动地方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服务机构,大力宣传普及专利知识,多途径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与开放。企业和科研单位要充分运用专利手段,强化各自的主导技术和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7、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制法规,全面落实《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根据科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重点抓好科技转化、科技投入、专利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等法规的研究和制定。要强化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科技法律法规作为全省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假冒、剽窃、抄袭等违法侵权行为,维护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技进步。

七、建设跨世纪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素质
  28、科技人才是落实科教兴省战略的关键性因素。要围绕科教兴省的战略目标和我省科技、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现有各类科技人才的作用,加速培养科技后备力量,造就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形成一支专业配套、结构优化、分布合理、水平较高的科技队伍。
  为培养我省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技骨干人才,实施“333”科技人才工程。即到本世纪末,培养30名45岁左右,能进入国内科技前沿,在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专家;300名45岁以下具有省内先进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000名30-45岁之间,在各自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在地(州、市)、部门一级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技术骨干。设立专项基金每年300万元,用于资助他们的科研开发及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特别要为归国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建立相应的人才库,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并与国家人才库联网,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环境和条件。
  高等院校及各类专业技术教育体系要发挥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调整专业结构,扩大办学规模,调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强化成人教育等手段,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科技人才。对现有科技人员要以各种方式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本世纪末,全省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70%的地区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全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重视从工人农民中培养技术人才。工人中要注重培养工人技师、掌握绝活、诀窍的革新能手、操作能手等人才。农民中要注重培养种田能手、各类农村实用技术的土专家、科技示范户等方面的乡土人才,坚持实施绿色证书制度。重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才的作用,鼓励他们在农村、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从事各种科技、经济活动。

  29、各级党委、政府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使其收入和住房水平逐步提高和改善。进一步稳定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队伍,各县要确保县、乡两级农技机构编制不被挤压,经费不“脱钩断奶”,服务收入不上交。要提高农技人员在生产第一线蹲点的津贴标准,按政策解决好住房、子女就业、职称晋升与聘任等方面的问题。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务时间有组织地到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兼职,从事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活动,促进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各企业要认真研究吸纳高级技术人才的配套制度和办法。允许科技人员从其技术性收入费中提取10-30%,技术实施后三年内新增留利中提取0.5-2%作为报酬。
  科技人员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科教兴省建功立业。

  30、省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用于科技进步奖励。对在科教兴省中做出突出贡献者,按照条件授予省级优秀专家称号。在甘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继续享受特殊补贴,医疗方面享受副省级待遇。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和有正高职称的科技人员,实行特约医疗制度。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让,设立金桥奖,对在技术转移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奖金由获益单位从新增利润中支付。

  31、重视和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在全省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是科教兴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11号)。我省的科普工作重点在农村,要将科普作为重要的脱贫致富手段,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群众为主要科普对象,实施“1230工程”,即到本世纪末,全省农村每户培训一名科技明白人,掌握2项致富技术,每县普及30项先进适用技术。要重视青少年和妇女的科普工作。
  要建立一支常年开展科普工作的骨干队伍。对专职从事科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职称和其它待遇上与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同等对待,做出突出贡献的要以各种方式给予表彰奖励;为了改善科普工作的条件,省财政按全省每人0.10元落实生产资料经费;要改变目前科普阵地萎缩的状况,科普场所都要用于科学普及活动,不能挪作他用。
  理顺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各级科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科普工作。发挥各级科协和教育部门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各行各业也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注意发挥职工技协、农村专业研究会等基层科技组织的作用。

八、强化科教兴省的支撑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
  32、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基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投资结构,切实保证对科技的投入,建立财政拨款、银行信贷、企业提留、海外投资、社会集资和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到2000年我省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33、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省级财政要确保同级财政支出1%的科技三项费拨款,地(州、市)、县财政科技三项费拨款应尽快达到同级财政支出的1%。各级财政科技拨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截留。

  34、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保证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一般企业不得低于同年销售总额的1%,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低于3%。企业的技术开展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费用。

  35、增加科技贷款规模,拓展科技融资渠道,逐年加大科技开发贷款的投入。确保科技开发贷款年新增规模以不低于15%的幅度递增,加强收回再贷款的管理,收回的科技开发贷款必须全部用于新的科技开发投入;对效益好,有出口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外汇贷款配套支持。金融部门要积极解决产品销售好,效益明显的科技开发项目投产后流动资金的需要,同时适办科技成果买方信贷。建立科技投入风险机制,发展我省的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积极创办科技信用社,逐步建立滚动使用的科技发展基金,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吸收国内外、省内外资金,鼓励公民和各种社会组织资助支持我省科技进步事业。

  36、建立“科教兴省”省长基金,“九五”期间每年增加100万元,五年内达到1500万元,专项用于省政府交办的重大科技产业开发项目。

  37、建立省科技基建专项资金,每年从全省基本建设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由省科委根据省科技领导小组的意见统筹安排。
  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解决相应的科技问题。与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经费相配套,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工作。

九、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38、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根本性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新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去研究、解决科教兴省工作中的关键和难点,推进科教兴省的蓬勃健康发展。各级党政第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并要有明确的分工,落实好领导干部抓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责任制。
  省科技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研究决定科技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科教兴省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宏观管理、决策和领导。各地、县和行业都要设立科技领导小组。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职能,当好党委和政府的科技工作参谋助手。找准工作重点,抓好科技进步的试点示范,与产业部门紧密结合,搞好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在推进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中的职能作用。
  衡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是否真正加强了对科教兴地、兴行业的领导,主要评价标准有六条:(1)是否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经济工作和社会进步的首位,是否真正实现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科技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科技第一生产力。(2)是否认真制订和有效实施了科技兴地区、兴行业的规划和计划。(3)是否建立起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科技贷款等组成的科技投入体系,投入是否达到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指标。(4)是否建立健全了科技进步体系,农村经济和工业企业是否在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发展、集约经营方面年年迈出新步伐,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增长。(5)是否建立了促进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得到了落实。(6)是否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作用。按照以上六条标准进行的考核工作分别由上一级科技领导小组负责执行,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39、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及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科教兴省的重大意义和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以及各种新技术、新成果,在全社会增强对反科学、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识别能力,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现代文明风尚。

  40、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关键在于抓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直各部门、各地区都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制订出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把科教兴省的任务落到实处。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各级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都要积极为科教兴省做贡献,依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每年至少为科教兴省办一两件有影响的实事,使全省上下形成推动科教兴省的宏观气势和良好氛围。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