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安、滁州、淮南市人民政府,长丰、肥东、肥西、寿县、定远、凤阳、全椒、来安县人民政府,明光市人民政府,金安、裕安、南谯、田家庵、大通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修编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业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
1997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决定,制定了《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近年来,随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适当扩大了治理范围,增加了治理开发内容,加大了投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皖发(2004)8号),要求继续加大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力度。为此,经省政府同意,对原《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江淮分水岭地区指我省长江、淮河之间隆起的狭长地带,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巢湖、蚌埠、淮南等6市22县(市、区)400多个乡镇,国土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9万亩。本次规划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主要包括合肥、六安、滁州、淮南四市的长丰、肥东、肥西、金安、裕安、寿县、定远、凤阳、明光、南谯、全椒、来安、田家庵、大通等14个县(市、区),含308个乡镇、4818个行政村。2002年底,全区土地总面积247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5万亩,分别占全省的17?7%和19?1%。全区总人口95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80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14?9%和18?2%。该区地处皖中腹地、省会周围,与淮南、蚌埠、滁州等大中城市相连,邻近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我省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的重点产区。
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五年成效
199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实施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战略,着力建设“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三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并且采取了省直单位结对帮扶和派遣联络员制度。省直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资金和国债资金等投入的支撑下,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4?3亿元,年均增长11?2%,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水家湖一九龙岗、上派一小庙、六安一毛坦厂、明光一女山湖等公路项目,肥西、长丰、寿县、全椒县城供水工程和明光、肥东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200多家联络帮扶单位加大帮扶力度,支持全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修建、恢复电灌站80余座,修建乡村道路500多公里,首批55个重点治理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进展。200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4亿元,比1997年增加51?2亿元,增长1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到159?5亿元,比1997年增加85?9亿元,增长1倍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二)“把水留住”工程初见成效,农村水源条件明显改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5年共整修深挖塘、库、坝8007处,完成土石方1?8亿方,新增蓄水量2?4亿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6万亩。首批55个重点治理乡镇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口大塘,一组一口中塘”的目标。通过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实施,全区打井700多眼,基本解决了规划范围内21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了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应急处理项目,3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恢复了这批水库的设计灌溉、防洪标准。先后建设了肥东县响导乡、肥西县高店乡、长丰县双墩镇、裕安区城南乡等一批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区节水灌溉的发展。实施了凤阳县、南谯区、定远县、肥东县、金安区、裕安区等1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江淮分水岭地区17个泵站进行了技改,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加大了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5年共安排国债投资1?55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亿元,驷马山灌区肥东杨塘片、女山湖灌区、天河灌区、长丰杜集水库灌区已建成发挥效益,淠史杭灌区长丰县西水东调工程、驷马山灌区肥东黄疃片、女山湖灌区三和灌区建设成效明显。
(三)“把树种上”工程成果显著,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99年实施“把树种上”工程以来,全区加大林业投入,着力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绿色长廊、平原绿化以及“把树种上”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是建国以来造林规模最大的五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4?1%提高到2002年的16?5%,净增2?4个百分点,林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新增森林面积5?9万公顷;农田林网建网率由40?9%增加到57%,镇、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5%和38?0%;农民来自林业的年收入人均增加28元。全区以绿色长廊为骨架,以城镇村庄为实体的点、线(带)、面融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
(四)“把结构调优”工程实施顺利,农业结构趋于优化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97年的57?4∶2∶31?6∶9调整为2002年的52?1∶2?5∶33∶12?4。在种植业发展上坚持压水扩旱、压低扩高、压劣扩优、压粮扩经等“四压四扩”,水旱作物比由1997年的63∶37调整到2002年的61∶39,粮经比由66∶34调整到54∶46。100个重点治理乡镇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规模经营,已种植牧草6万亩,形成肉类年产量96万吨的生产能力。通过“千户调整结构,脱贫致富”示范工程的实施,5年共扶持示范户3800户,推广各项实用技术100多项,充分发挥了“千户示范,万户发展”的带动效应。5年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于这一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薄弱的基础条件,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相比依然滞后,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易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综合治理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5元,内在发展力量不足。
2.易旱仍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江淮分水岭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内河流少、小、短,地形破碎,蓄水条件极差,加上地下水储量小,水利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和35%。水利死角地区仍有20万人存在安全饮水问题。
3.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林业用地374?36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森林覆盖率比全省低11?5个百分点,森林植被难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4.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该区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偏低,种植业尚未形成有效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低,关联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5.乡村道路设施落后。该区交通设施覆盖面和普及率低,通乡道路大都是柏油路,损害严重,个别乡镇时通时阻。通村道路大多为羊肠小道,机动车辆难以通达。
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立足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重点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等“四把”工程,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立足当地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尽快赶上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至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至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治理开发的步骤和重点。
至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在实施“四把”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充分整合各种经济发展要素资源。
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协调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至坚持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开发的原则。在该区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要加大治理开发的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外资参与治理开发。
(三)主要目标任务
至2007年,全区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至水利建设。有效利用水资源,在强化灌区管理,提高供水保证率的同时,搞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扩大灌溉面积,使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0万亩;推广旱育旱栽和稻田节水灌溉技术;加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力度,脱险达标率达到60%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一般年景全区人畜饮水问题。
至林业建设。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为重点,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积极培育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努力提高林木质量,森林覆盖率达18?5%以上,生态防护林与商品林比重达到41?1∶58?9。
至结构调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种植业实现适应性调整,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基本普及。改进农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努力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至道路建设。建成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县、乡、村公路网,公路密度达到65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新建、改建县乡村公路2176公里,修建村村、村组砂石路5000公里。江淮分水岭地区全部乡镇通油路或水泥混凝土路,实现村村通砂石路,县级公路达到三级或以上标准。
至2010年,全区基本保证中等干旱年份没有较大的灾情发生,受制于旱的局面大大缓解;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公路全面升级,初步建立县、乡、村、组公路网络体系,实现村村通油路或砂石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重点
至2007年底,继续以解除易旱困扰为重点,集中精力进一步实施好“四把”工程。
(一)“把水留住”工程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实行兴利与除害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1.人畜饮水工程
在基本解决规划范围内21万人饮水困难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建后管护制度,保证长期发挥效益。建立权责明确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集中供水工程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建立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县、乡两级可以组建由供水单位自愿参加的供水协会。
二是根据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农村饮水困难现状和已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情况,科学选定一些饮水仍然困难、水文地质符合打井要求的村庄,继续兴建近1000处农村饮水工程,力争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结合建设远距离输水工程、饮水专用塘、集雨工程、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移民建镇工程等,力争解决这一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塘坝建设工程
至2007年,改扩建和新修大、中塘4500口,计划新增蓄水量12亿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以挖深扩容为重点,保证现有塘坝有效塘容的使用效率;加强管理,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发挥现有塘坝的效益。
3.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分期分批对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29座病险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增加蓄水1356万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47万亩。
4.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有计划地进行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完善塘坝体系,提高地表径流利用率;新建、改造提水泵站,增加外水补给能力。
续建淠史杭灌区。规划近期灌溉面积达到620万亩,远期为660万亩。续建配套淠史杭、潜南、滁河、瓦东干渠和淠河总干渠工程,扩大灌溉面积。
续建驷马山灌区。安排建设一批经济效益较好、方案明确可行的项目。
续建女山湖灌区。近期实施山许二级及池河三级灌区续建配套项目。
新建水库。积极推进江巷水库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在地形适宜的地方,增建小型水库,提高蓄水能力。
(二)“把树种上”工程建设
紧密结合退耕还林、长淮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和培育森林资源,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并积极发展林草牧结合模式。积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进一步调整林种和树种结构,加大区内生态林和商品经济林比重,努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生态林业和商品林业,增加农民收入。
1.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的山场以及河流源头和库塘周围,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对河流源头、塘库周围以及土壤瘠薄、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场上原有的用材林,通过封育、间伐或逐步更新方式,改造为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针阔混交生态防护林。以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大型河渠为主线,营造护路、护岸林带。在易受风沙及干热风危害的平坦地区,以县、乡道路及沟渠为支架,巩固和完善现有的一、二级林网,建设三、四级农田防护林网。营建以改善城镇村庄生产和居民环境为主的防护风景兼用林。农村集镇以植树绿化为主,配合人工草坪,建设防护、风景、公共、专用等各种绿地,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风害大的地方,可植环村防护林,增加林木覆盖度,美化环境。
通过上述布局,形成以林木和绿色植被为主体,成片生态防护林为基础,绿色长廊为骨架,农田防护林网和城镇村庄四旁绿化相配套,面、点、线(带)有机结合,森林生态、农田生态、水体生态、景观生态等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高效生态防护体系。
2.商品林基地
在丘岗中下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大型河流、渠道两侧坡地和部分退耕地,集中连片定向培育商品用材林;在光照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管理方便的丘岗缓坡以及退耕还林地,集约经营、连片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果木林;在房前屋后隙地,建立“小五园”,发展庭院经济,广植优质高产的经果林木。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严格保护耕地,严禁将基本农田规划用于各类林业工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三)“把结构调优”工程建设
规划期内,产业结构主要进行适应性战略调整,一是适应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构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的转化及深加工步伐,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1.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在寿县、裕安、长丰、定远、凤阳、明光等6个县(市、区),大力推广优质弱筋小麦专用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至2007年,发展优质弱筋小麦120万亩。
2.“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在金安、裕安、寿县、肥东、肥西、长丰、定远、南谯、来安等9个县(区),大力推广含油量在40一42%以上的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至2007年,基本实现油菜种植“双低”化,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40公斤,含油率提高2一3个百分点。
3.低油花生生产基地
在定远、凤阳、明光、来安、全椒、肥东等6个县(市、区),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努力降低成本,发展低油花生,增加出口创汇比重。至2007年,低油花生发展到65万亩。
4.棚室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在肥东、长丰、肥西、凤阳、南谯等5个县(区),积极发展城郊型农业,大力推广蔬菜良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扩大棚室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绿色食品。至2007年,新增棚室蔬菜25万亩,发展食用菌1万亩。
5.江淮畜牧生产优势区肉禽生产基地
在江淮生猪、种草养羊(畜)优势区寿县、长丰、肥东、定远、明光、凤阳、来安等7个县(市),江淮肉禽优势区金安、裕安、肥西、全椒等4个县(区),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和安全生产技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安全饲料开发和生产力度。至2007年,在广泛推广良种生产、饲料安全、兽医防疫的基础上,优质猪肉和禽肉产量提高10%。
6.江淮草莓生产基地
以长丰为中心,在肥东、肥西、金安、定远、凤阳等县(区),大力发展草莓。至2007年,长丰县在现有大棚草莓3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5万亩。
7.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培养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经营中介组织。至2007年,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100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00个。
(四)“把路修通”工程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加强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底,建立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与周边中心城市联系快速的高速公路通道,途经或境内的国省道和重要县道基本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实现县城和中心镇在1个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乡(镇)到县城至少有1条油路或水泥混凝土路连接,乡(镇)之间有不低于四级标准的油路(水泥混凝土路)连接;所有行政村通公路,保证晴雨通车,公路黑色化率达到50%以上。
1.高速公路
加快建设蚌埠一明光一南京、周集一六安高速公路;尽快完成合肥一南京、合肥一芜湖高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2004年开工建设合肥一六安一叶集、合肥一淮南一阜阳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六安一潜山、六安一武汉高速公路,争取2005年开工建设蚌埠一淮南、滁州一马鞍山高速公路。
2.国省道和重要县道
进一步加大改造和完善干线公路的力度,尽快形成覆盖县级城镇的快速通道网络。国省道重点进行S331线西大路、S102线合阜路、S309定盱线、S307线路面改善、S311永(康)长(丰)段、S312线来汊段、S310临叶线、G105马店一姚李、S310寿县一叶集等项目建设。重要县道重点进行合肥市的合水路、朱义路、官山路、周沈路、石长路、山双路、大聚路、粱界路、大姚路、高官路,滁州市的关渝路、来韩路、仁菱路、池三路、盱竹路、滁梁路、涧头路、张界路,六安市的霍邱一陈集、李台一石集、马河口一曹庙、吴山一石集、瓦高路等项目建设。
3.农村公路
国家农村“六小工程”中,已安排我省县乡道路建设7500公里,每公里补助国债资金30万元,其中治理区48条路、1134公里;在省通达工程建设8000公里中,安排治理区270公里。到2005年,新建、扩建农村公路238条,通车里程1726公里,到2007年再新扩建450公里,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全部乡镇通油路或水泥混凝土路,实现村村通砂石路,县级公路达到三级或以上标准。
四、政策措施
(一)坚定信心,继续扶持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发展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是实施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滁州、六安、淮南4市和14县(市、区)政府要继续将该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摆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制定实施规划,明确年度治理目标,层层落实,并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综合治理目标如期实现。
(二)坚持省直部门联系帮扶制度
省直各有关部门都要将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作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申报国家专项投资时,要密切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尽量争取国家投资;由各部门管理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尽可能地向该区倾斜;继续坚持省直部门联系帮扶重点乡镇制度,抓好示范,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履行帮扶职责。
(三)增加投入,扶持“四把”工程实施
“四把”工程是本区域专项规划的核心,必须重点加强实施。既定的每年省防洪保安2000万元、省财政1000万元和扶贫500万元专项投资延续到2007年,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增加。交通部门也要增加对乡村道路的投入,加快“把路修通”工程建设。各专项投资使用要突出重点,以规划为依据制定具体项目实施计划,并严格项目管理。年度计划先由省直有关部门在各市县上报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再由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平衡后与部门联合下达。
(四)进一步培植综合治理区内在发展能力综合治理区政府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调动企业和千家万户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
(五)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劳务输出
按照“政府资助、社会培训”的思路,积极推进该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民工培训专项投资向该区倾斜,重点支持发展实用性广、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全区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