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县政府、市级相关部门:
按照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成都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成委办[2005]37号)和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成委办[2005]43号)的要求,我办组织制订了《成都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将实施情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的效果和经验及时告知我办。
附件: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成都市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与生活提供信息服务,以及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相关信息及信息技术支持的总称。建立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成都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05]37号)和中共成都市委办公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成委办[2005]43号)精神,结合我市信息化建设实际和农村信息服务的具体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至2004年末,全市光缆总长度达1.2万皮公里,有线电视网络总长度3.42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9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8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58.1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09万,每百人互联网用户10.09户,电信宽带接入和拨号上网家庭用户115万户,家庭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1.89%。全市建成了以市区骨干环和远郊14个区(市)县为骨干链路、有18个骨干光纤核心节点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市辖19个区(市)县318个乡镇的信息网络架构;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提供政务公开和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系统, 规划建设了一批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应用系统,推动了信息化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我市实施的"电话村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通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固定电话通信村通率达99.3%,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92%,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8.1部、移动电话68.7部,农村居民电话普及率达到36.5%。广电基础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14个郊区区(市)县建有21座广播电视台,211个乡(镇)、涉农街办实现了县到乡(镇)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村通率达49%。农村经济信息网实现全部乡(镇)联网,并与241家龙头企业实现联网,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全部实现联网。全市所有乡镇依托农村经济信息网建立了农村信息工作站。"天府农业信息网"运用无线技术在114个乡(镇)和涉农企业试点布设了上百个信息工作站。
2、初步建立起向乡镇延伸的应用服务平台
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县两级协同的政务服务系统;企业基础信息、以城区为中心并覆盖郊区的基础电子地图、城乡共享GIS基础平台等一批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开始起步;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企业信用信息、银行卡联网通用、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送、应急联动、公共卫生防范和应急处理、暴雨内涝预警及防汛监测、"成都通"信息亭、城市通卡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一批服务于市场监管、社会救助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信息系统,已开始提供向农村延伸的应用服务功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与药品配送、农村企业信息应用平台等一批服务于农村的应用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3、信息服务初见成效
信息服务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江堰、温江、郫县等利用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为农户提供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病虫害与动物疫病防治等农业生产信息服务。温江、大邑、郫县等地通过建立集网络学校、网络文化室、网络影院于一体"信息化新居"示范点,为农村新居居民提供就业培训、文化娱乐等信息服务。金堂县、蒲江县、邛崃市、青白江区等地,在总结金堂县光荣村"扶贫村+学校+网校"农民网络技术学校试点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利用其信息化基础条件和教育资源,建立农民网络技术学校十余家,向农村居民提供各类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化手拉手"活动,为农村地区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开展信息化帮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十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平台+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农户"的应用试点,通过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004年新津伍田食品公司通过市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网上签订合同金额达6300万元,采购原材料近1800余吨,节约采购资金近200万元,销售收入增长15%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户平均增收8000元。各涉农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的信息服务。2004年农村经济信息网发布信息3万条、网上交易3.2亿元、网上招商引资2亿元;郫县通过手机短信、寻呼机和座机等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市场行情和技术服务,2004年实现网上蔬菜销量4.6万吨,扩大种植大棚蔬菜500余亩,无公害蔬菜1800亩,种植户户均增收460元。
信息服务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利用各类信息网络、培训机构和农民网络技术学校,在农村地区开展计算机和网络基础、劳动职业技能、就业信息查询、生产技术推广等各种培训,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初步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由信息化和各业务管理部门牵头、各网络运营商参与、各区(市)县有关单位具体负责、各乡(镇)和村具体实施的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信息服务工作站、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龙头企业等成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统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不够,普遍服务不足。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2004年底,成都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7 %,但农村仅为9%,不足城市的1/4;每百户城市家庭拥有固定电话92.1部、移动电话144.6部,每百户农村家庭仅为58.1部和68.7部;每百户城市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47.1台、计算机42.1台,农村仅为95.7台和2.7台。在农村,因特网的普及水平远不及城市,通信普遍服务还存在明显差距。
2、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资金缺乏,融资能力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广、建设任务重、所需资金量大,尤其是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加之政策牵引乏力,投入渠道单一,融资能力不足,致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资金严重缺乏。各级政府对各网络运营商投资建设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政策引导不足,无线电基站、通信管线等信息基础实施用地建设报批手续复杂,也是影响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3、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信息服务应用不足。一是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不能满足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各部门内部及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不够,共享程度低;向农村进行延伸应用提供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多头重复,效率不高。二是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数字鸿沟"突出,城市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信息资源还未形成向农村基层有效延伸的机制,信息共享服务的应用水平不高。
4、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一些部门和地区存在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在规划城乡建设和发展时,尚未把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一些面向农村的信息系统应用还缺少相应的市场化、社会化机构和队伍承担其运行和维护。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民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手段,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建设原则按照"延伸、共享、服务"的原则,通过3个延伸、1个共享和2套服务,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即:实现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由城市中心区向农村基层的延伸;面向"三农"服务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并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1、延伸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采用填平补齐、功能扩展、服务扩展和流程优化等方式,将现有系统平台向农村基层延伸;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城市优质的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公益性资源,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引导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和信息服务机构,面向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共享原则。通过合理规划、政策引导、技术规范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加强行业和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全市面向"三农"服务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服务平台,建立各种公益性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机制,提高农村信息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服务原则。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信息媒介,向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城乡统筹、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经济实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技术在农村有效应用。
网络基础设施目标:到2010年,农村地区电话普及率从36.5%提高到56%。宽带传输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并向有条件的行政村延伸。在30个重点镇和14个优先发展镇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实现宽带接入。
信息服务目标:实施"信息服务工作站百千工程",2005年建设100个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到2007年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1000个,2010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信息服务站,各类信息服务站点总数达到5000个。到2010年,完成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信息服务实现进村入户,农民运用信息网络服务生产、改善生活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向农村的延伸
1、继续实施"电话村通工程",促进电信普遍服务。完成全市全部行政村的电信网络覆盖,为农民提供优质低价的通信服务。加快农村本地电信网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微波、卫星通信网,增强全市移动通信网间以及移动通信网与本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IP电话网之间的带宽,提高为农村广大居民的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各网络运营商在乡镇和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采取移动手机、固话信息机、无线农信机、互联网终端等多种形式,通过短信、语音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2、加快提升"电视村通工程"的质量,促进信息内容建设。支持和鼓励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利用MMDS、DTH、无线发射、小功率补点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有线电视网进行改造与整合,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加快有线电视网向农村延伸。对有线电视未覆盖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和深丘、山区分散农户,通过卫星地面站、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实现接收中央、省市电视及广播节目。推进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和应用,在30个区域重点镇中率先建成数字广播电视系统,逐步实现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的整体平移,提升农村居民收看电视的质量。
3、加快技术进步和融合创新,建设覆盖广大农村的网络骨干体系。在不断整合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无线和有线新技术,构建低成本高效能的农村网络骨干体系。利用电子政务外网构建市、区(市)县两级光纤骨干传输网,鼓励网络运营商参与各县域网建设,实现市、县、乡(镇)三级光纤传输,并使光纤网向有条件的行政村、农村新居、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延伸;采用拨号上网、ADSL、无线等多种方式,把信息网络延伸到户;完善和提升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形成外联国内外市场和全国其它大中城市,内联涉农部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的计算机综合业务网络体系。
4、推进各种信息网络的融合和互联互通。抓住通信网络向IP化、宽带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促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相互渗透和兼容,逐步实现网络互补和资源共享,降低网络传输成本;通过规划和统筹协调,大力发展新业务,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积极开展针对适用于农民的互联网接入服务、IP电话业务、影视点播业务以及各种综合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探索降低农民通信费用的服务形式和优惠措施。
(二)大力推进已建应用系统向农村的应用延伸
1、加快市县两级政务信息协同平台的延伸,促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利用已建成的网上政务大厅和市政务服务中心协同平台,通过区(市)县政务中心和市政务中心之间的业务协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实现把市级政务服务延伸到区(市)县,推动市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询系统、成都公众信息网以及社区电子阅览室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实现对档案文献资料网上查阅,促进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询服务向区县延伸,服务于全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2、加快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及信用系统向区(市)县延伸,促进诚信体系建设。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及信用系统的内容建设上,重点增加对农业投入品、产出品、农用物资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等信用信息的监测,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市场交易、以及涉及"三农"利益的重要信用信息的采集;在网络构建上,积极推动覆盖全市区(市)县的信用信息化建设;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实现信用信息的数据集中、交换与发布,实施跨部门、跨地区的三农市场联合监管。
3、加快卫生信息系统的延伸,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在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和农村药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上,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和推广使用医疗管理系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管理水平。逐步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延伸到村,增强对疾病的应急处理和防范能力。到2010年,建立起功能完备、标准规范、安全可靠、适应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4、加快教育信息系统的延伸,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水平。继续推广"扶贫村+学校+网校"模式,加快"农民网络技术学校"建设,到2007年"农民网络技术学校"达到150个,依托网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重点针对村镇干部、专业户、农村信息员开展技术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缩小数字鸿沟·信息化手拉手"活动,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农村信息技术普及、推广和应用 。
5、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到2007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救助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交换平台、社会救助信息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数据采集、交换和管理更新机制,并依托电子政务外网,以多种接入方式构建形成纵向联接市、区(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横向联接社会救助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网络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到2010年,建立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办和社区的城乡一体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开展基本保险、劳动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等信息服务,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管理,通过手机短信、市民邮箱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实现对劳动保障综合信息的查询。
6、加强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实现统计信息系统的延伸。将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延伸到农村,在乡镇企业中推广统计数据直报,加强对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数据统计工作,提高农村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在现有经济社会大型数据库基础上,建立成都市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系统,加强对农村经济各种数据的分析工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7、推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向农村延伸,提升城乡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逐步扩大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覆盖范围,将农村地区的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与灾害救助纳入应急联动系统中,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和救援保障能力。
(三)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在农村的辐射面
1、实施"信息服务工作站百千工程"。利用现有的乡镇信息服务站、"农民网络技术学校"、龙头企业信息平台等基础条件,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通过信息服务站点拓宽信息向农村传播范围和空间,及时向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发布国家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等方面信息。面向农村社区开展信息服务,方便农村群众查询社保、就业、民政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帐户、妇幼保健、学生入学以及村务公开等信息。
2、实施农村"信息化进社区示范"工程。配合我市30个区域重点镇和14个优先发展镇的建设,实施集网络文化室、网络教室、网络影院、基层信息服务站于一体的"信息化进社区示范"工程,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信息服务。
3、加快数字图书馆服务延伸。完成国内重要电子期刊库、图书、部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成开放的、多功能的、存储多样化、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与区、(市)、县图书馆基本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城乡居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
(四)推进跨行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1、建设"三农"基础信息平台。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IIMS技术平台),建立面向"三农"的信息基础平台,按照元数据管理的方式提供包括文字、图片、音像等信息资源交换、编辑、管理、查询以及备份、更新和维护等业务。"三农"基础信息平台作为支农信息热线的技术后台,支持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的业务,为农民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作为跨部门信息交换的载体,"三农"基础信息平台把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信息资源通过元数据管理和分布式数据结构,向用户提供的统一的查询路径。
2、建设数字城乡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成都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为各部门基于GIS的应用系统提供支持。利用成都市基础电子地图,完成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包括森林资源、水体、农业设施等各种图层数据的专用电子地图;对农业生产提供综合服务,实现农业种植预测、农业估产、农业市场布局、农村休闲旅游等数字业务功能;对农业资源、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城乡社会社区提供管理服务。
3、建设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利用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市、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经专合组织、乡(镇)村和农户提供支农热线专题服务。在计算机网络平台基础上,通过热线电话和短信等方式,获得录音解答、人工解答和预约专家现场咨询等服务,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呼叫中心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涉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的专家服务队伍和专业服务队伍,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改造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构建涵盖企业进、销、存各个环节的企业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优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水平,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采用互联网、内部局域网、电话、寻呼机、短信等多种信息媒介,构建起外联接市场和广大农户,内联管理的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开展网上洽谈、网上订购等交易活动,帮助企业做大市场,做长产业链。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指导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农村信息服务领导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由市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落实人员经费,纳入目标管理,切实抓好落实。各区(市)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领导,把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安排。
(二)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管理体系。以信息服务工作站、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要载体,构建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各施其责,各乡(镇)、村具体负责,各专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各级信息化管理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会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项目组织、管理、推广应用、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各相关部门是信息系统的实际管理和应用单位,要配备相应的力量做好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向农村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各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社会组织要面向农村大市场,积极拓展新业务,为农民提供便捷、实用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依托各级信息服务站和各类应用系统充实信息服务人员,力争实现全市村村有信息服务人员。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其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农业信息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网络运营商、相关社会组织在技术普及和业务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把信息技术推广作为拓展农村市场的重要营销策略,并通过技术支持和服务外包等方式,探索农村信息服务的新途径。
(四)加快形成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的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门资金予以支持。要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投资引导和资金匹配等政策,鼓励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做大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规模。积极培育和繁荣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保护、鼓励、支持网络运营商和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等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信息化投资机构,开展针对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投融资业务。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架构、统一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交换和共享。要加快制定信息共享交换的工作机制、标准和规范,明确各级各部门信息共享交换的内容、方式和责任。信息化管理部门要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跨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功能延伸和系统融合。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建立农村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通过"三农"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鼓励和支持有关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组建专家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网络资源,"一网多用"地拓展应用服务功能。
(六)梯度推进与节点推进结合、典型试点与圈层推广结合,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等多种手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类指导,分层次梯度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形成各具特色的信息服务模式,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发展。在全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和有条件的区域,优先开展"农民网络技术学校示范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信息服务进社区示范工程"和"信息服务工作站百千工程",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