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
现将《关于加大力度,进一步搞好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大力度,进一步搞好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意见党的十四届三中会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今年全党工作的大局。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要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狠下功夫”的方针,进一步搞好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现提出如下初步意见:
一、认真总结经验,把企业技术进步推向一个新台阶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部门坚持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产品为龙头,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至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保证和促进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的根本原因。
至集中资金,保证重点,使项目尽快投产,发挥投资效益。
至提高技术改造的起点,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工作,坚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相结合。
至坚持科研、开发工作与生产相结合,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从整体上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至重要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规模经济。鼓励和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投资,组成企业集团,发挥集团优势。
至增量和存量相结合,进行结构调整。
至部门、地方、银行、咨询机构等各个方面大力协同,密切配合,提供支持和优质服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企业技术进步推向一个新台阶。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按照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工作。
1、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今后国家应着重抓好对国民经济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有重大影响的、目前依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主进行还有困难的一些重点项目;对于大量的一般性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融资,则要强化市场调节,由企业通过市场筹资、建设和经营。政府要研究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宏观调控措施和办法。初步提出以下五条政策措施: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装备政策,对投资方向进行引导。对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和产品项目,要有包括价格、利率、税收等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调节的保障体系。银行要在政策引导下选择贷款项目。二是编制和下达中长期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有效调控。三是对国家要予以支持的项目,继续运用贴息手段支持。四是逐步建立投资风险担保体系。对于一些符合产业政策、急需改造而有一定风险的技改或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可由合格的投资担保机构进行担保。五是建立项目备案制度,逐步以备案制代替审批制。同时,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直接融资市场的引导,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在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作用,积极支持企业更好地利用股票、债券等证券融资来筹措资金。
除商业性投融资项目以外,对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支柱产业等政策性项目,经审查同意,可纳入开发银行安排,由国家开发银行进行资金总量和资金平衡管理。纳入国家开发银行的项目,其规划的编制、计划的制订,基本建设以国家计委为主,技术改造以国家经贸委为主,并加强与开发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
投资体制改革对技术改造的发展关系极大,各地经贸委要予以重视,认真进行研究,尽快提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运行方案。
2、要认真研究解决加大投资力度和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要积极拓宽技术改造资金渠道,尤其要高度重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嫁接改造现有企业,研究解决好嫁接改造中的配套资金问题,并把它作为技术改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嫁接改造要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使其真正达到为我所用之目的。
3、要结合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研究如何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目前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困难,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要研究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特别是重大改造项目和限上项目,各地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应掌握情况,加强综合协调和政策引导,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二、集中力量,加快重点技术改造的步伐
“八五”后两年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期。“八五”后两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要高起点,迈大步,做到“两突出”,逐步向“三化”发展。“两突出”即突出优化结构和节能降耗;“三化”即技术装备合理化,工艺技术先进化,新产品高档化。要围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技术改造,促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上水平,并进一步发挥地区的优势。要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结构的要求,加大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和关键原材料的资金投入。
1994年计划安排技术改造投资规模2500亿元,比1993年预计完成增长13.6%,其中银行贷款700亿元,比1993年实际安排增加160亿元,增长29.6%。完成1994年技术改造投资规模计划,关键要落实资金。要抓好银行贷款的回收再贷工作,保证贷款的及时到位;企业、地方、部门的自筹资金,要重点保证技术改造的需要;
要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拓宽技术改造的资金渠道。
项目安排,要坚持先续建后新开的原则,优先保证续建项目的需要。
初步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计划,1993年结转到今明两年的国家专项贷款项目近2100个,需要投资300多亿元,其中需要贷款180亿元。
结转的在建限上项目241个,需要投资169亿元,贷款56亿元。这些续建项目的投资经过进一步审查核实后,要优先保证,特别是1994年要投产的项目一定要把投资打足,保证按时建成投产。要抓好在建项目的施工、建成、投产、达产工作。1992年和1993年国家结存外汇和4亿中国银行专项现汇贷款安排的引进项目,要抓紧成交、签约和建设,尽快发挥效益。在建项目中,极少数由于市场变化或建设条件不落实,需要进行调整的,主管部门要按管理权限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整。
新开项目要量力而行,并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年度投资要按合理工期安排,不要撒胡椒面,铺摊子,拉长战线。对1994年新开工的国家专项贷款项目要认真进行精选,即使是“八五”规划内的项目,也要认真进行审查排队。建设条件不落实,工作不扎实,市场变化,或按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应转企业、地方、部门自行安排的一般项目都不予安排。确属需要的规划内项目要优先安排。今后国家组织安排的专项贷款项目,要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真正是国家要抓的一些重要项目。
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需要,“八五”后两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改造:
1、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点改造
(1)老发电厂的“以大代小”改造。要抓好已批准安排的41个电厂改造,采用大型发电机组更新现有的350台(共550万千瓦)超期服役的中低压小机组。
(2)对国产20万千瓦机组进行完善改造。“八五”共安排86台,前三年已基本完成44台,其余要在“八五”后两年抓紧进行改造。
(3)改造现有洗选煤厂,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八五”后两年要按规划重点改造一批选煤厂。
(4)发展连铸生产。“八五”后两年抓好一批连铸项目的改造,增加连铸生产能力520万吨,使全国连铸比达到35%。
(5)抓一批节能示范项目,带动面上改造。
“八五”后两年争取通过技术改造,形成1500~2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生产能力。
2、改造交通运输薄弱环节,发展邮电通讯事业
铁路,重点支持晋煤外运通道以及繁忙干线的限制区段、编组站的改造,发展重载列车,挖掘现有干线的运输潜力。
交通,重点改造上海、宁波、广州等港口装卸设施,增加煤炭装卸能力。
民航,重点支持通信导航、供油、飞机维修等地面保障系统的改造,确保飞机安全运行,提高飞机利用率。
邮电通讯,市话仍要依靠各地的积极性进行技术改造,争取后两年再增加市话交换机2000万门以上。同时,国家要重点支持传输干线和长途交换设备的改造,与市话发展配套。
3、市场急需的关键、短缺、优质原材料品种的增产改造
钢铁工业重点抓好铁路用重轨和全长淬火轨,汽车工业急需的高档齿轮钢、阀门钢和轮胎钢丝,造船用中板,发电设备用高压锅炉管等关键钢材品种的增产改造。
有色金属工业,以增产汽车工业用超薄水箱铜带、电子工业用引线框架铜带以及高档铍青铜、铜管材、铝板带、硬质合金等短缺有色金属品种为重点,安排一批改造项目。
化学工业,拟重点抓好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以及一批精细化工项目的改造,增产高质量的离子膜烧碱、子午线轮胎和精细化工产品。石化工业要重点抓好燕山、扬子、大庆、齐鲁等五套乙烯改造,增加乙烯生产能力30万吨。
建材工业重点抓好重点大中型水泥厂窑外分解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厂浮法玻璃生产线改造,增加高标号水泥和高质量平板玻璃。
4、重点农用工业的改造
“八五”后两年要进一步搞好化肥、化学农药、农机、农用薄膜、饲料添加剂、农用电网等农用工业的改造。化肥,重点是调整结构,降低能耗,要抓好已安排的小化肥厂碳铵改尿素和几个大中型化肥厂的改造。化学农药要发展以防治棉铃虫为重点的短缺农药新品种。农机要重点改造一拖等重点农机厂,增产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治理大江大河需要的大型水泵。农膜主要发展耐光、耐热、防老化等多功能品种,降低成本并配套增加农膜专用树脂和助剂。饲料添加剂重点是增加氨基酸和饲料磷酸盐等蛋白质饲料。农用电网目前突出问题是技术装备落后,供电可靠性差,损耗高,要选择条件好、还贷能力强的部分电网进行改造。
5、以纺织、轻工、机电为重点的出口拳头产品的改造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逆差增长很多,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扭转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快纺织、轻工、机电等出口支柱产业的改造,扩大出口,促进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档次升级。纺织工业要大力提高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以针、梭织服装和丝绸面料、装饰用品等最终出口产品为龙头,同时配套改造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等,使“八五”末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达到80%,吨纤维出口创汇达到7500美元,并使一批重点纺织企业走出困境。轻工业以陶瓷、皮革、皮毛制品、五金工具、工艺美术、工业化食品等出口拳头产品为重点,加快景德镇等一批骨干生产企业的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改进包装装潢。机电工业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传统出口机电产品的档次,重点发展机床及工具、视听设备、通讯设备、成套设备、船舶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设备类产品的出口,并逐步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
通过加强技术改造,1995年纺织、轻工、机电产品出口创汇要分别达到350、400、300亿美元(均为海关口径)。
6、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机电装备的配套改造
“八五”后两年拟重点抓好发电设备、机械液压件和密封件、汽车发动机、轿车零部件、新兴电子元器件、数字用户程控交换机、金融电子等产品的骨干企业改造,逐步改变大量依靠进口的局面。
发电设备主要是加快已安排的30万千瓦、60万千瓦主辅机的改造配套,形成390万千瓦大型发电设备的综合制造能力。水电,重点安排50万伏超高压全封闭组合电器和7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水轮叶片等项目的改造。
汽车,主要是围绕桑塔纳等轿车,安排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改造,使桑塔纳轿车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并加快已批准的天津等几个汽车发动机项目的改造。
机械液压件、密封件主要为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进行配套改造。
新兴电子元器件主要改造片式电阻、电位器、传感器、厚膜电路等产品,以提高产品水平和发展适度规模经济。金融系统用电子产品,重点安排专用终端、电子收款机、磁卡阅读机、磁卡、各类应用软件的改造。
7、重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项目
要重点抓好“八五”规划安排的数控机床、精密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机械、桑塔纳轿车零部件等国产化项目;1992年开始安排的录像机、自动络筒机和片梭织机等纺织机械、子午线轮胎关键设备和原材料、新型推土机和装载机关键零部件、节能电光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关键施工设备、炉外精炼设备、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设备、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铜富氧熔池自热熔炼“十条龙”项目,以及目前正在立项安排的传真机一条龙。以上16个方面的消化吸收国产化项目都要在“八五”后两年改造配套成龙,发挥效益,可形成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数控机床6000台、录像机关键件150万套、自动络筒机500台、片梭织机300台、喷气织机3000台、整经机100台、中高档超机3000台,高档麻醉呼吸机100台等。
三、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后两年企业科技工作的思路是:深化改革,以加强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线,努力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积极推动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工作重点是:
1.做好重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继续做好国家级重点技术开发项目、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和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项目(技术开发部分)的组织实施工作。
要促使“八五”前三年安排的36项重点技术开发项目今年基本完成,达到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抓紧抓好去年重点安排的54个工业性试验项目的实施。今明两年滚动安排、组织实施100项能带动一定行业面发展的基础通用技术、关键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新兴技术与产品的重大技术开发和工业性试验项目,加强与技术改造的衔接,以尽快获得规模生产效益;有重点地组织实施100个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要特别重视电子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推广应用。
新技术推广工作要注意做到“四个结合”,即:重点新技术推广与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相结合;新技术推广工作与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相结合;
成熟技术的典型示范与技术交流、观摩、信息发布等活动相结合;组织实施推广项目与创建推广实体相结合。
2.做好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工作
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撤销后,其工作已由国家经贸委承担。
有关部门和地方经贸委要继续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管理。
要在“八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项目调整计划,重点内容是:完成14项重大成套装备研制任务,确保元宝山露天煤矿、哈三电厂、燕山14万吨聚乙烯等20个重点建设和技改工程的按期投产;完成154吨电动轮自卸车,冶金型3万立方米空分装置、6000米沙漠电动钻机等30项重大关键设备的研制并交付使用;
完成100个重点课题的科技攻关任务;完成30个重大装备技改项目和15个印刷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形成20个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提出并确定一批高水平的预研项目;在前十年完成预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开展三峡工程重大装备的有关工作。
3.广泛、深入地推进“产学研”的联合
继续会同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抓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组织实施。各省市、各部门要实施好1992年国家产学研开发项目123项,使其见到成效;实施好1993年确定的、能形成批量产品的国家产学研项目23项,以及各地自己安排的产学研开发项目;要继续有目的、有准备地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对口考察和交流、促进广泛、深入、有效地合作;会同省市、部门确定100个重点联系的产学研合作示范点,深入研究合作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和共同发展机制等问题。
4.继续做好鼓励与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的工作
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制订的《
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重点支持100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各地经贸委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和若干个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
5.大力促进企业加强技术管理
企业要建立健全总工程师领导下的技术管理体系;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要设立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配以必要的手段,加强信息、标准、计量和专利工作。增加从事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使其逐步达到企业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30%以上;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要达到占销售额的5%~10%以上。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包括提级、晋升、评定职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