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为推动全省实话西部大开发取得更大的实效,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地把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1999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按照省委、省省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抢抓机关,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可以基本上实现。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一横一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势头强劲,2000年至2004年7月新增电力装机535万千瓦,一批大型坑口火电项目和乌江流域水电开发正在抓紧推进,为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交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34.9%.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普九”人口覆盖率从 1999年的22.9%提高到2003年的65.1%,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扶贫开发图谋加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四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3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3%,是我省发展比较快、成效比较好、老百姓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绩,进一步坚定了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实话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我们在实践中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根本主题,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的战略性举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把打好基础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紧紧抓住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地做好对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实事;把扩大投资、提高效益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措施,努力做好前期工作,以重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办成一些多年想办未能办成的大事;把改革开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西部大开发与新阶段扶贫开发相结合,以人为本,造福于民。 
 
  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前进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工程性缺水问题仍较突出;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总体竞争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贫困程度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设施不足,人才短缺;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一些领域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大图谋推进西部大型发报形势。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通过不懈的努力加以解决。 
 
  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省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确定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为我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省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对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把握大局,乘势而上,在继续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不断开创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省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安排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部署,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发慌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步骤,坚持和完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力争在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解决工程性缺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和发展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等优势产业、巩固壮大烟酒等传统支柱产业上实现重点突破,在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迈出新步伐,把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上取得明显进展,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进一步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切实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格局,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抢抓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立省之本,更加注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加快发展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激活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要素。 
 
  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加快发慌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遵循客观规律,对正确的发展思路既要坚持又要完善;既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进;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真正做到脚踏实地、扎实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依靠自身力量与积极争取国家和各方面支持结合起来,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继续促进西部大开发与新阶段扶贫开发紧密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实惠。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首先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溶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按上述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初步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围绕实现“十年重点突破”的目标,集中力量抓好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继续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解决工程性缺水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交通建设要坚持以公路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在全面贯通“一横一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逐步开工建设列入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的项目,部分重要路段建成通车,加快形成“二横二纵四连线”高等级公路体系。以经济路和旅游路为重点,基本形成连接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枢纽、主要工矿区和旅游目的地的二级公路网络。继续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到2010年,80%左右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0%以上的行政村能机动车,二级以上公路比重提高到15%左右,等外级公路比重降低到20%以下。启动隆黄铁路建设,推进沪昆铁路贵州段及我省南下铁路通道建设,做好东南铁路出海新通道前期工作,争取渝黔铁路复线建设的工作,加快构建“三纵三横”铁路网络。实施民用支线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初步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与支线机场相协调的民用航空网络。实施重点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强配套航运设施建设,初步形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出省通道。 
 
  创新体制,加大投入,确保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蓄、引、提、排、节水相结合、以蓄节水为主的路子,以新建黔中水利枢纽为龙头,以建设“滋黔”工程为骨干,以实施“三小”为主的雨水集蓄利用的“益民工程”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调配能力。逐步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分期分批治理病险水库。继续实施“渴望工程”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争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以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的城镇供水能力建设。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县城以上城镇缺水问题,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农田,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城乡经济发展供水安全。 
 
  支持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实施市政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城镇供水管网和电网改造,大幅度提高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努力使城镇道路、供电、通信、消防、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完善信息基础网络。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普及农村电信和邮政服务。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 
 
  “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争取在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一批年收入100亿元左右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小巨人”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做大以能源、优势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抢抓“西电东送”机遇,拓宽电力发展路子,一手推动“黔电送粤”、开拓周边省区电力市场,一手发展省内电力相关产业,促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我省能源优势,坚持水火并举,积极发展水电,大力发展火电,实现水电与火电合理配置。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向省外送电负荷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加快煤炭资源勘探,建设一批安全、高效、抵排污的大中型骨干企矿井,尽快形成“大煤保大电”、煤电联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到2010年建成一批年产原煤1000万砘以上的大型矿区,全省年产量突破1.5亿吨。 
 
  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信托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遵义市等地优质煤炭资源,以煤炭液化、气化等深加工转化为主攻方向,发展煤、焦、化、电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努力建设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煤化工基地。加大地质勘探和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发慌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基本形成以贵阳和遵义为主的铝电联营、上下游配套的大型铝工业基地。整合磷化工企业,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引导铁合金等高耗能产业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布局。 
 
  进一步做强以烟酒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坚持先做强、后做大,走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以黄果树集团为龙头,加快推进卷烟工业资产重组和布局调整,择机与省外或国外优强烟草企业实现联合,力争2010年卷烟工业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按照生态、质量、市场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质烤烟种植区,加快由烤烟大省向烤烟强省转变,建成全国卷烟工业的“第一车间”和重要烟叶出口基地。以茅台酒集团为龙头,实施品牌战略,落实品牌保护措施,推行资产重组,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优质白酒比重。 
 
  积极培育以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坚决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路子,用好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引进优良品种,改善饲养方法,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为重点,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标准和畜产品市场体系。采取培育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壮大畜牧业养殖、营销和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专业户和专业村,建功立业好建强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县,使畜牧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 
 
  实施旅游发展精品战略。争取在重点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滚动开发,形成新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景区项目特许经营,实现主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分离。坚持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积极引进各类投资者参与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与周边省区市重点旅游区的合作,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无障碍旅游区。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力争到2010年把我省建设成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热点。 
 
  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支持药品、保健品研发和工艺技术创新,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和保健品。引导制药行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制药企业。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以辣椒制品及调味品、精制茶及特色饮料、果蔬畜禽制品、方便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及添加剂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大力开发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在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林(竹)浆纸一体化建设,发展造纸和林竹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依托,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以良好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为保障的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微硬盘、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基地,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抢抓国家实施装备工业国产化的机遇,依托国防科技骨干企业,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慌的区域经济格局。制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依托骨干交通网,实施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方略,科学编制城镇规划,大力推进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建设,搞好金阳新区建设,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切实抓好以县城为重点的100个小城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3%以上。黔中地区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源、资金、交通等优势,增强对全省辐射带动能力;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布局,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加快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的优势产业。从改善基础条件入手,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经济强县建设,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编制和实施区域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确定交通网络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三)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抓住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建设贫困地区路、水、电、基本农田、沼气等基础设施;坚持以种养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在抓好100个一类扶贫重点乡镇的同时,从2005年起每年重点扶持1000个左右一类扶贫重点村,实行整村推进。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对经过帮扶可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通过项目带动或者扶贫到户的措施,扶持他们越过温饱线;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快建立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逐步到位,长期救助;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有计划地实施易地搬迁,配套改善土地、住房等条件。到2010年左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努力抑止返贫。建立失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后期扶贫资金来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库区移民扶持机制。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稳定地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完善现有坡改梯配套工程为重点,整合现有各类建设资金,并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农业土地开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省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县。积极引进和选育粮食优良品种,继续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国家和省对农民的各种税费减免和直接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办好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引进重点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水平。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改革土地、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四)坚持生态立省,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积极稳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高质量实施各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发展以坑木林和纸浆原料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扩大林草、林竹、林茶、林药、林果等特色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计划地推行生态移民,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发挥水热条件好、树种奖状多的优势,落实管护经费和管护责任,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争取国家在我省实施石漠化治理生态工程。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建设模式。继续办好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05年至 2010年,每年建成农村沼气池20万口,采取营造薪炭林、推广秸杆气化炉、小水电代燃等措施,解决好农村燃料问题。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 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0%以上,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趋势。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落实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任务。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江河湖泊水质监测和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酸雨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做好部分中心城市的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尽快实现城镇周围、主要河流湖泊和交通沿线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达标,确保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合理调整城乡能源结构,继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 
 
  抓紧编制和实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大力开发的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厂,组织实施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水平、技术、设备和产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采取阶梯式定价、超量加价等办法促进资源节约。以项目为载体,选择重点行业和领域,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到2010年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实质进展,单位产值物耗、能耗明显降低。 
 
  (五)大力发展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科技和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力推进“两基”攻坚,提高“普九”人口覆盖率,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工作。力争到2007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都能得到“两免一补”;到2010年凡设置初中的乡镇都能建成一所寄宿制初中,农村初中住校生人数占应住校生人数的70%左右。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左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多渠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加快骨干性、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建设,设立政府培训补助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力争到 201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抓好高等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办2至所省属重点大学,按照211工程要求建设好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制定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体制和服务体系。支持重点科研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加大簇新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 
 
  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求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2010年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房屋和设备改造,每个县建成一所传染病院或传染科;改建和扩建51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使全省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助理医师以上的执业资格。建设和完善8000所甲级村卫生室,使50%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卫生防疫体系,重点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整合农村卫生资源,新建村计生室与卫生室按合并方式建设,积极推进乡镇计生服务站与卫生院合并试点工作。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机制,建立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实施农村“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出生缺陷干扰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力争2010年左右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经济信息网进乡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实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每个县都建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一)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消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体制性障碍。 
 
  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加强调控的重点是:(1)加强重大项目规划管理。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导向,以资源定规划,按规划定项目。煤、铝、磷等重大项目,原则上由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其他资源也要严格按规划有序开发。加大对影响生态环境和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政府投资类项目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的调控力度。(2)依法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抓紧制定并完善重要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实行保护性开发,提高回采率,降低贫化率。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资金投入,推进矿业产权市场建设,依法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3)切实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在环保、安全、质量、技术、劳动保障等方面实行规范的市场准入标准,严格公正执法,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进行政执法管理方式。在没有政府的投资领域,政府只从规划布局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目录范围,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他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在省级权限范围内核准的项目,批准规划视同立项,可据此直接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构建富有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建立健全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机制,抓紧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国有产权转让和财政适当支持等措施,筹措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资金,稳步推进省属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逐步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培育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加快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国有资本的优化重组,实现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整合国有资产集中投向关系国经济命脉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放宽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准入限制,落实平等待遇。加大对重点产业和行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国民经济中比重有明显的提高。 
 
  深化交通、电力、水利、市政公用设施等管理体制改革,广泛引进社会投资。推进交通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与建设、经营职能分离,加快建立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监督到位的管理体制。放开经营性和收费还贷公路建设经营权,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加快已建成二级以上收费公路经营权的出售和转让,并在经营期限、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采取“建设-运营-移交”或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实行同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公路建设。对急需建设而又缺乏投资主体的二级公路,采取建立统一平台、实行省地共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采取股份制形式改革和完善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体制,增强融资和建设能力。整顿和规范公路收费环境,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对所有车辆足额征收车辆通告费。逐步建立管养分离的公路养护新体制,改进养路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把县、乡公路养护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推广招投标、农民承包等养护方式,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 
 
  深化电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政府监督下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开放有序、公开竞争、健康发展的电力体系。争取开展电力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积极推动煤电、铝电、磷电联营。逐步理顺煤电联动的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煤电相互参股,加快煤电一体化步伐。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省内能源企业,走集团化发展路子,推进能源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深化水利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对水能资源开发权实行有偿出让,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水利建设。全面建立县级以上水利建设基金,增强水利项目市场融资能力;对城镇和工业用水全面实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动作、产业化经营和管理;对兼有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通过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增强节水意识,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实行以劳抵费;对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实行政府适当补助,农民自建自营。加快形成市场调节、政府管理的水价机制,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提高城镇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价格,依法足额征收各类水规费。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小型微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城乡水资源的初始分配权和供水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建立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加快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步伐。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和妥善安置职工前提下,可将现有的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企业的国有存量资产实行产权出让,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促进市政公用设施、运营主体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利益导向。按照基数保底、增量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区域间税收分配机制,使利益导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相一致。对由省统一规划布局的资源性开发项目,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调节资源供给地与加工地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因生产力布局跨地区建设的项目,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汇总交纳企业所得税的,或因生产地与核算地分离且在核算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基地方分享收入部分,可在相关地区协商的基础上,由上一级政府确定分享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对鼓励优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产生的税收,尽量向县财政倾斜。各地按照组团方式发展高能耗产业产生的税收,其属地分享的部分由市州地制定合理的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省对地县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调动地县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高度重视解决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土地问题,推行土地法征用制度改革。依法合理利用土地,完善公益性用地征地办法、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调剂和利用进城农民退宅还耕新增的耕地等,努力保证重点项目用地。 
 
  (二)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加快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建设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及参与国际经贸合作上新台阶,保持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较快增长。除国家明确禁入的外,所有领域一律对境内外投资者开放。在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债务和人员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外来投资者可依法控股或独资经营,不受股权比例限制。找寻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合作平台,全面开放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制造业。按照我国入世承诺和时间表,加快推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现代流通、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等措施,办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形成一批有特色上档次、上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项目库分层滚动建设,逐步建立专业招商引资队伍,积极推行定点定向招商、代理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大力培育和发展投资促进服务机构,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的中介服务。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采取承包、领办、租赁、参股、合作、独资等一切合法可行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黔创业,创造条件建立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基地。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表制转变,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出口主体、市场和产品多元化。实施科教兴贸,办好出口商品基地,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创造重要条件建立出口加工区,改革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方式,积极推行“大通关”模式。争取把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提升贵阳铁路货运口岸类别,申请新开放一批货运口岸。运用世贸和国际市场准入规则,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应诉、起诉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方略,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依托项目带动成套设备、原材料、技术和劳务出口。发挥我省作为西南地区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作用,创造条件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与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四个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作,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川黔渝、南贵昆经济区各方的合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抓住建立中国至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联络经济贸易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国际合作关系网络。 
 
  下硬功夫改善投资软环境,重点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树立“诚信贵州”新形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规范一致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为投资者参与我省开发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公开竞争环境。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等级评级管理和信用不良行为警示惩戒制度。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投资环境监测、评介、考核、公示、奖惩工作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助商亲民的社会环境。健全市场体系,消除地区和行业壁垒。 
 
  (三)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向多样化、建设营运市场化,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证。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大政府对各类公益性项目的投入力度。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重点加大对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抢抓国家设立西部开发专项资金的机遇,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高质量地准备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在继续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以石漠化治理、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人畜饮水工等工程为重点,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专项投入力度。同时逐步增加省级基建投资。(2)在稳定财政现有的教育投资的基础上,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逐步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适当增加对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采取不正当手段财政贴息、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加快解决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落实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贵州大学211工程建设。(3)通过合理提高水价、足额征收各类水利规费、拍卖变现政府投资形成的部分水利资产、各级财政新增安排部分建设资金等办法,多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从2005年起到2010年,省级财政进一步增加水利专项投入,重点用于对农村小微型公益性水利项目的资金补助。(4)加大政府对通乡油路、通村道路等公益性公路项目的支持力度。根据各地财力情况,对通乡油路建设实行区别对待、合理分担的资金配套政策,从2005年起适当提高省对通乡油路建设补助标准,并对路基工程实行补助资金到县、责任到县、包干建设;提高省对通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同时,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重点支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医疗人员培训,按实际参加人数足额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配套专项补助经费。(5)确保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的种类公共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今后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对因农业税税率降低和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县级财政减少的收入,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省财政再安排一定资金给予补助。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可按照渠道用途不变、以县为主、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捆绑使用。 
 
  积极争取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动作好地方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1)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混合贷款、委托理财、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方式,加大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支持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还贷机制,更多地争取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2)逐步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体系,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积极引进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继续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抓紧组建一批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联保贷款,加强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保险业。(3)在做强做大政府现有建设性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结合国有资产体制改革。鼓励各地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整合国有优良资产,在二级公路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国有土地储备等领域,探索组建政府建设性投资公司,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建设。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努力扩大直接融资比重。(1)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通过水价、收费公路收费标准的合理调整、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等措施,逐步理顺公共产品价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路、生态等项目建设。(3)对具有垄断的重要资源开发、需要全省统一规划布局的项目,以及符合规划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项目业主,不论所有制性质、质不论隶属关系,享有同等待遇,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实力谁控股。(4)对已建成的政府投资项目,依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积极推进转让产权或出让经营权,尽快建立基础设施资金回收、滚动开发机制,建立并完善政府统一监管下的产权和股权转让制度。选择有稳定回报的项目,以股权投资方式吸引外资。(5)积极推动效益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使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效大的突破。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6)抓住国家优先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在能源、优势原材料、旅游等领域率先进行产业投资基金试点。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搞好党政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省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规划,建立和完善带薪学习、在职进修、出省(境)培训等制度;通过调动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地县乡工作;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东部发达地区、中央和国家机关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建立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专业人才定期到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支援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艰苦地区津贴制度和对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大力培养中高级技工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程。进一步拓宽公开招考公务员和面向省内外选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范围,对急需引进的高级专门人才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 
 
  五、加强领导,改进作风,抓好管理,确保西部大开发在我省的顺利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基本建设投资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动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新的突破。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倡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扎实有效地做好实施本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要强加学习,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求真务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保证。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做到组织领导、改革措施、工作力度到期位,突出抓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好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专项规划,市(州、地)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局,加强配合,履行职责,形成合力。各级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健全工作机制,做好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要把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贯穿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全过程,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社会公示和决策责任制。加强资源、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监管体系,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实行代理制。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制度,加快推进各类工程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主管机构脱钩改制,完善重大项目稽查缺制度,健全审计制度及后评估制度。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对扶贫、移民、救济、社保等资金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进预算外资金收支脱钩,逐步纳入预算内管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坚持不懈地抓好公路超限载运输治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建设。 
 
  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富民兴黔事业而不懈奋斗。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