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电影市场行业发展迅速,一些投资者看到里面的商机,纷纷向电影投资市场进军,电影市场有商机也有风险,一些不法分子以高收益,高回报引诱投资者,一些投资者经不起诱惑就会上当受骗。
【电影投资被骗案例,文章中人物均为化名。希望电影投资被骗的受害者看到这篇文章及时醒悟,寻求法律援助】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篇名为《xx众筹即将截止,网友:只要是他俩演,我必看》的文章。文中透露,影片确认定档2020年贺岁档,已经开启了众筹宣传模式,参与者相当火爆,预计下月即将截止。而在不久之后,这场众筹骗局就被官方进行了打假。
事实上,非法敛财的《xx》只是众多电影众筹骗局中的案例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不断发展以及单片票房纪录不断升高,也令部分人产生了想要投资电影获取收益的欲望,不法分子正是看准了这点下套敛财。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各种电影众筹骗局中,占据不小比例的套路是将电影作品包装成一个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并利用高收益率作为鱼饵,从而吸引受骗者入局。去年下半年,陕西省宝鸡市市民邵先生通过朋友的介绍了解到一款专门进行投资电影的App平台——xx。当时该App上共有十余个电影项目等待众筹投资,且均为已上映影片的续集,投资时间越长收益越高。邵先生首先在该App上投了1万元,发现15天就获得了2700元的收益,且本金还能取出来,就彻底放下戒备,再次在该平台上投资电影。但后续的钱全部打了水漂。值得注意的是,邵先生并非惟一一位受骗者,仅宝鸡市就有81人被骗,被骗金额超150万元。
除了以投资周期制定收益率外,还有骗局以上映电影的票房表现作为分红标准,如对外声称“年息6%加50%的分红,上映结束后统计票房将分红打入账户,稳赚不赔”等。对此,xx表示,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诈骗手段,除诈骗外,这种行为也扰乱了金融秩序,简单来讲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开小盘”,“只要涉及这种行为,100%会是骗局”。
将骗局披上理财产品的外衣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还有的骗局则是纯粹的“真人扮演”。不法分子在网上认识受害者后,以异性的身份假扮自己事业成功,而方式就是投资电影且收益较高,随后向受害者推荐电影众筹项目,取得对方信任并从中骗取金钱。
溯源
在众多被骗案例中,不少受骗者接触骗局的方式均来自于网络信息,且不法分子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真实,会选择制作出网站、App等平台,给受骗者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若要做出一个简单的网站或是App,数千元就可成型,但此类产品较为粗糙很容易被质疑,因此也有不法分子选择花费数万元的成本,让网站或App更加逼真。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受害者相信后便会往里投入更多的资金,回本完全不是难事,反而还能骗得更大数额的资金。
在制作网站、App等平台的同时,不法分子也会对虚假众筹项目进行规划。其中,知名导演、演员参与的上映影片是首要选择,原因则是该类影片知名度较高,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不法分子还会伪造出与影片出品公司签订的相关协议,试图向受害者证明自己可以对外出售一定的投资比例。等到受害者将钱通过线上打入对方的账户,网站或App便无法继续使用或登录,受害者再也无法联系到对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骗局越来越多并不断被曝光,取得受骗者信任的难度也在增加,为了让受害者相信自己,不法分子还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通过签订投资合同、安排实地考察影视公司等方式打消他人的顾虑,但这也是整个骗局中的环节之一。
维权
“虽然目前在影视行业有成功通过众筹上映的电影,但网络上大多数电影众筹都是骗局,并且形势不容乐观。”xx表示,如果真的因为疏忽大意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选择第一时间报警,因为这种“皮包公司”在被发现的时候肯定就已经人去楼空了。另外,在涉及钱物交易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存与他人交流的对话以及打款证据。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大众要对众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电影还是以其他名义发起众筹,归根结底众筹并不能保证投资者100%盈利,既然是投资就一定会有风险。并且从市场分析,目前在电影行业中上映十部电影,其中七八部可能都处于亏损状态,更不要提能帮大众盈利了。”xx如是说。
(案例摘录于人民网)
对投资者的建议:投资电影要和第一出品公司对接;平台APP充值电影项目不能投;没有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电影不能投;打款非第一出品方的对公账户不能投;上映过的电影不能投;没有纸质合同的项目不能投,当心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聊天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