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杨道松、赵雨配聚众斗殴案—聚众斗殴中是否存在正当防卫
发布日期:2013-09-14    作者:110网律师
杨道松、赵雨配聚众斗殴案—聚众斗殴中是否存在正当防卫
一、基本情况
案由:聚众斗殴
被告人:杨道松,男,26岁,汉族,安徽省 长丰县人。2003年8月23日因本案被逮捕。
被告人:赵雨配,男’ 20岁,汉族,安徽省 长丰县人。2003年8月23日因本案被逮捕。
二、诉辩主张
(-)人民检察院指控事实
2003年7月9日下午,被告人杨道松与陈二 虎在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汽车站公共厕所因琐事与 冯建、王刚等人发生争吵。被告人杨道松到南沙宁 宇理发店纠集被告人赵雨配及姚斌、张斌等人,并 携带铁钩赶回南沙汽车站,与陈二虎一起冲到南沙 汽车站对面8路车停靠站,持铁钩、木棍等工具与 在此候车的冯建、王刚进行斗殴。陈二虎、张斌、 姚斌均被冯建用刀刺成轻伤。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 指控被告人杨道松、赵雨配的行为构成聚众斗殴
罪,请求判处。
(二)被告人辩解及辩护人辩护意见
被告人杨道松对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未提出辩解。
被告人赵雨配对检察机关指控其参与斗殴的事实表示有异议, 在庭审中提出当时杨道松叫人时他并不知道去干什么,也没带任何 工具,到了汽车站那里看见杨道松等人冲过去,自己也跟过去,是 看见冯建当时用刀将陈二虎刺伤后,才从地上捡了根木棍防身用, 否认自己有斗殴的故意,并且自己是在被冯建剌伤后才将木棍扔出 去砸冯建的。辩护人认为起诉书认定被告人赵雨配构成聚众斗殴罪 证据不足,被告人赵雨配的行为不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首 先,被告人赵雨配主观上没有斗殴的故意;其次,被告人赵雨配客 观上是为了阻止冯建对他人及自己的人身权利的不法侵害才实施了 殴打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因此被告人赵雨配的行为不构成聚众斗 殴罪。
三、人民法院认定事实和证据
(一)人民法院认定的事实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2003年7月9日下午, 被告人杨道松与陈二虎在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汽车站公共厕所内, 因琐事与冯建、王刚等人发生争吵,杨道松即赶至南沙宁宇理发店 纠集了被告人赵雨配及姚斌、张斌等人并携带铁钩赶至南沙汽车 站,与陈二虎会合后一起冲到南沙汽车站对面8路车停靠站,持铁 钩、木棍等工具与在此候车的冯建、王刚等人斗殴,陈二虎、张 斌、姚斌均被冯建用刀刺伤,经法医鉴定巳构成轻伤。
(二)人民法院认定的证据
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
1.证人证言
证人陈二虎证实:2003年7月9.日下午,其和杨道松在 南沙汽车站旁公共厕所内与冯建等人发生争执后,杨道松先跑回宁 宇理发店。后其从公厕出来在回理发店路上碰到杨道松带了赵雨 配、张斌、姚斌赶过来,即和他们一起回到汽车站,和张斌从地上
捡水泥块,与杨道松等人一起冲到公路对面与对方打起来,杨道松 拿了一根钢筋,赵雨配拿了一根木棍和对方打等事实。
证人张斌证实,其和姚斌、赵雨配跟在杨道松后面去帮杨 道松打架,后碰上陈二虎,其与陈二虎、杨道松、赵雨配、姚斌冲 到公路对面用砖、铁钩打对方,后自己及姚斌被对方一个人用刀刺 伤。
证人姚斌证实,其听说打架了就跟在张斌后面跑到汽车站 前面,看见公路对面候车拥里一人用刀在陈二虎脸上扎了一下,其 和张斌也冲过去,自己用脚踢对方拿刀的人,结果自己跌倒在地等
事实。
证人冯建证实,2003年7月9日下午,其和王刚等五人 在南沙汽车站旁公共厕所内,因洗手时水洒在另二人身上而与对方 发生争执,并要求对方道歉。后他们五人到路对面停车点候车,过 了一会儿那二人领了三四个人向我们冲过来,一个拿铁棒、一个拿 石头的二人上来就对其进行殴打,其就用刀捅对方,先后捅了对方 四五个人,后被警察抓获等事实。
证人王刚、严长春证实事情的起因及双方殴打的情况。
鉴定结论
经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医鉴定证实,姚斌因左腋部刀刺伤,伤口 与胸腔相通,构成轻伤;陈虎因领面部刀刺伤,下颌部裂口穿通口 腔,构成轻伤;张斌因左肩外侧、左上臂皮肤裂伤总长16.8厘米, 构成轻伤;杨道清、赵雨配因胸部皮肤裂伤,均构成轻微伤。
被告人供述 -
(1)被告人杨道松供述:2003年7月9日14时许,杨道松与 陈二虎被冯建等人逼迫道歉后回到店里,朝店内人员叫“兄弟们赶 快走,操化了”,并从店内拿了一根拉卷帘门的铁钩就往外跑,店 内的姚斌、张斌、赵雨配、杨道淸四人就跟他往南沙汽车站跑,在 路上碰到陈二虎后,问陈二虎人呢,陈二虎指给大家看后,杨道松 讲就是他们,遂赶到马路北侧与冯建等人发生斗殴,造成姚斌、张 斌、陈二虎被冯建捅成轻伤,杨道淸、赵雨配被冯建捅成轻微伤的 严重后果。并称其讲的操化了是方言,意思是吵架了。其打架时持 铁钩,并称没有注意其他人有没有拿工具。
(2)被告人赵雨配供述:2003年7月9日14时许,其在宁宇 理发店内洗头,听到杨道松在走廊里喊:“弟兄们都出去。”遂放下 活,到外面跟在杨道松、姚斌、张斌三人后面朝汽车站方向跑,碰 到陈二虎后,陈二虎也与他们一起往北跑,到车站看见杨道松手里 拿着一根铁钩,就知道要打架,后与杨道松、陈二虎等五人冲到公 路对面,陈二虎第一个冲上去打对方,其看见后从地上捡了一根木 棍,朝那人冲过去,还没来得及举木棍打到那个人,就被那人在胸 口刺了一刀,后那人刺伤杨道清后又逃过来,其又用木棍击打,没 有打到,就将木棍扔出砸那个人,也没有砸到,又从地上捡起铁钩 追了一段距离,没有追上。
4.其他证据
冯建辨认笔录:证实姚斌与张斌是参与打架的人;
王刚的辨认笔录:指认杨道松就是头发卷的人,发生争执 的人;
杨道淸、陈二虎、姚斌的辨认笔录:证实冯建是持刀人;
朱永兴的辨认笔录:证实姚斌、张斌、杨道淸、赵雨配是 赶过去打架的人员;严长春、冯建、王刚是打架的另一方人员。
四、判案理由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杨道松纠集被告人赵雨配等人 持械聚众斗殴,被告人杨道松、赵雨配的行为均已构成聚众斗段 罪。被告人赵雨配在庭审中辩解其捡木棍为了防身,主观上没有斗 殴的故意,但是从被告人赵雨配在冲到汽车站对面去之前已经知道 是要去打架,在明知是去打架的情况下其仍积极参与,并与同伙人 一起冲到公路对面,足以说明其主观上有与对方斗殴的故意,客观 上又实施了持木棍与对方斗殴的行为,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 件。辩护人提出被告人赵雨配的行为厲正当防卫。而从本案的亊实 可以看出当时是双方互相在进行斗殴,被告人赵雨配自己也有斗殴 的故意,那么当时被告人一方的人正在实施的也是不法侵害的行
为,并非正当的行为,因此也就不存在被告人赵雨配是为了制止不 法侵窖而实施了防卫的行为,在互殴过程中不存在正当防卫,被告 人赵雨配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被告人的辩解和辩护人的辩护意 见不能成立。
五、定案结论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2条第1 款第(四)项、第25条第1款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被告人杨道松犯聚众斗殴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被告人赵雨配犯聚众斗殴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六、法理解说
张家港市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聚众斗殴犯罪中是否存在正当防卫, 特别是对于聚众斗殴过程中处于弱势一方的行为是否存在正当防 卫,较难把握。
本案中被告人杨道松和陈二虎因被S迫给人道歉,心中产生不 满,便纠集被告人赵雨配、姚斌、张斌等人推带铁钩等凶器意欲报 复,陈二虎、姚斌、张斌、杨道松首先与对方发生殴打,当被告人 赶到对方面前着手与其殴打时,陈二虎、姚斌、张斌已经被对方冯 建用刀刺成轻伤。自己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在此情况下,被告人赵 雨配从地上拣起一根木棒向对方难去,被对方刺成轻微伤。庭审 中,被告人赵雨配及其辩护人否认有斗殴的故意,辩护人又提出了 被告人赵雨配的行为系正当防卫。究竞如何认定被告人赵雨配行为 的性质是本案的一个焦点。
根据现行刑法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拉帮结伙,人数达三人以 上,双方均有斗殴故意的互相殴斗行为。对双方行为人而言,其主 观上都是为了争强斗狠或出于报复他人,在斗殴时,均怀有非法侵 害他人人身权利的故意,双方行为都是处于实施犯罪的状态之下, 其实施斗殴行为是为了击敗对方以显示己方的强大,本身即具有侵 害他人的故意。由于其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 进行的不法侵害,而是为了继续实施其侵害他人的行为,以达到争 强斗狠的最终目标,其行为不具有正当性,主观上也不具有防卫的 意图,所以不能因该行为具有一定的防卫性即认为是正当防卫,即 使其中一方因受到对方的殴打受伤后进而反击,也不能梘为是正当 防卫。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赵雨配的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不是简 单地从被告人以往供述中承认自己有斗殴的故意来判定被告人的主 观故意,而是从其客观行为来推断其主观心态。从被告人赵雨配到 汽车站看到被告人杨道松手里拿着铁钓,就知道是要去打架;后来 看到其他人冲到马路对面,自己也跟着冲了过去,看到当时双方已 经开始跋打起来了,仍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根击打对方,在没砸到的 情况下,又捡起地上的铁钩追赶。因此从被告人赵雨配在主观上明 知是要去打架的情况下,自己仍实施了积极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即
冲到马路对面 检木棍 用木棋砸对方 检起铁拘追对方,
足以推断其主观上有斗殴的故意。因此被告人辩解捡木棍是为了防 身,辩护人提出被告人的行为是正当防卫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一 审法院认定被告人赵雨配构成聚众斗殴罪,综合被告人认罪态度等 情节,对其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是恰当的。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