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答记者问
国务院有关部门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答记者问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编制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目的是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及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成立调研组,着手《规划》的编制工作。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汇总有关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规划(初稿)》。初稿形成后,经反复向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最后形成送审稿上报国务院。7月22日,《规划(送审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下发执行。
2、国家此时出台《规划》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国家针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首先,出台《规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从战略上思考、从整体上谋划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改革和发展。《规划》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出台《规划》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较小,市场体系不完善,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关键就是要科学规划,做好布局,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第三,出台《规划》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文化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宏观上是危中有机,从某些方面讲是机大于危。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为文化产业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逆势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出台《规划》,加快文化产业振兴,也将会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3、《规划》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确定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加快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具体讲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五个“进一步”,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
4、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总体上讲,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扶持原创作品,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数字、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运用和推广,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运用现代科技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八是落实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5、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答:为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能够落到实处,《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三是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各项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相关业务,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实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保障条件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要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三是要培养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吸引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和海外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四是要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6、《规划》的落实如何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贯彻落实《规划》要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要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支撑。只有大力培育文化企业,才能解决长期以来市场体系建设中主体缺失的问题,使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持久生命力。当前,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更多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第二,要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以来,我国文化资源的配置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结构失衡、重复建设、软小散滥、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提高效率。要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区域限制和行业壁垒,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三,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产业要大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须要跟上,实现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创新。要按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主要管微观向主要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把工作重心转到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