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在校生 违法犯罪 征兆 预防
[论文摘要]在校生违法犯罪,往往会有一些征兆,有些征兆甚至会很明显。如果,我们及时掌握这些征兆,就能够适时做好预防工作,将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针对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十大征兆,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及时阻断违法犯罪的链条,则我们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比率居高不下,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怎样有效预防青少年,特别是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认真梳理分析了两年来,某县在校生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案例,查阅了有关这些学生的教育管理档案,并与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了一系列座谈讨论,认识到:除了极少数学生基于某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诱发了违法犯罪行为外,绝大多数学生在违法犯罪前后,都有比较明显的征兆。仔细观察分析这些征兆,就能抓住教育疏导的绝佳时机,防患于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忽视这些征兆,放任其发生和发展,那么,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就必然会不断发生。
根据我们对某县2002、2003年发生的128件违法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在校生违法犯罪通常有十大明显征兆:缺课逃学缺课逃学是家庭学校对学生的失控行为,虽然不是每一个缺课逃学的学生最终都走向犯罪,但走向犯罪的学生中不少就是从缺课逃学开始的。某乡镇初中二年级学生俞某,自初一下学期开始就偶有迟到缺课现象发生,后来缺课行为逐步加剧,由半天半天的缺课发展到一天两天的缺课,有一次竟然四天没有到校。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仅仅就缺课现象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并没有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也没有对学生,尤其是对有潜在犯罪危险的问题学生的缺课原因认真调查了解,结果该同学在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期间三次违法犯罪,盗窃钱物近千元,从而错失了极其宝贵的教育机会,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和代价。热衷交往我们曾就某县两年来发生的在校生违法犯罪案例进行逐一分析,虽然其中两人以上的团伙犯罪仅有12例,比例不到10%,但犯罪金额高、社会危害大、校内外波及面广,教育挽救难度极大。这些团伙犯罪的在校生,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交往频率明显提高。这种显著增多的与外界尤其是社会青年的联系,是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重要征兆之一。一个人作案的保密性虽然好,但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有时,为了实现仅凭一个人无法实现的企图,纠集人马就成了实施犯罪的一个前奏。当然,频繁交往有时并非在开始的时候就有了某种企图或犯罪的动机,但不良的交往也是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诱因,这样的教训我们在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的。
独来独往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企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暂时封闭起来。因此,在谋划某一犯罪行动之前,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常常喜欢独来独往。独来独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隐蔽起来,使人们难以窥见其真正的思想。某校初二学生王某,上学了,背起书包就走,放学了,拿起书包回家,很少与家长和同学沟通。家里人以为学习任务重了,学习压力大,也就没有具体询问。老师和同学觉得这是个人性格造成的,各人兴趣不同,不好强求。不久,公安机关入校调查,家长、老师和同学才知道,正是在王某默默无闻的几个星期里,共实施盗窃四起,窃得亲戚、邻居财物4000余元,从而滑向了犯罪深渊。
心事重重在校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年龄偏小,在实施某项有预谋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总不免显得心事重重。这重重心事中,有处心积虑的谋划,有初次作案的胆怯,也有对犯罪后果的担心。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够将走神发呆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区分出来。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前科,不但了解情况比较容易,而且教育的难度也不大,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及时挽救。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孩子们心事重重的原因很多,其中绝大多数与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并无任何关系。因而,在调查了解的时候应更为细心一点,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谎话增多谎话增多,是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最基本的前兆之一。要隐瞒自己的不良意图,说谎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一个谎言,必须要有接连不断的谎言来自圆其说。有时为了前一个谎言能站住脚,后面的谎言往往变得非常滑稽。青少年学生毕竟涉世未深,他们的谎言中总是漏洞百出。如果我们稍加留心,便不难识破他们的小小技俩。问题是这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通常很少得到老师的细心关照,有时甚至明知他们在撒谎,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去戳穿谎言,了解真相。
兴趣特别假如某个同学忽然间增加了一些很特别的兴趣,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熟视无睹。因为,一些特别的兴趣中往往包含了某种不良征兆。我的一个朋友告诉过我一件事,正好用来佐证我的说法。一次上课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老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位同学在玩桌子里的锁,细一看,桌子里头还有好几把锁。后来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孩子不仅在学校里玩锁,而且还喜欢在修锁的摊点上看着修锁。再进一步了解到的情况,把老师吓了一跳:这个同学之所以潜心钻研修锁技术,目的就是为了能减少获得财富的难度和风险。由于发现及时,这位同学后来没有用得上这门技术。但是,如果不及时发现的话,这位同学将要走向何处就很难说了。
开销增大常常是小错误的开端。如果任其发展,逐渐增大的开销必然会通过开辟新的财源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许多盗窃案的发生,其源头往往就是开销数额的增加。某校初一学生何某开学不到一个月,突然改变一向节俭的习惯,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同学们反映其买火腿肠,一次就买几根,还请其他同学喝饮料。电话了解家长,家里给的零用钱并没有增加。钱从何来?老师找何某一谈话,何某承认,钱是从同学那里“拿”来的。被“拿”的那位同学一检查,藏在席子低下的25元钱果然没有了。何某受到及时的教育,避免了进一步的下滑。夜不归宿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在校生,尤其是在校的小学生、初中生夜不归宿,显然是不正常的。在这方面,家长应当负主要责任。因为,在夜不归宿的学生中,住校的学生极少,大多数是走读生。学生夜不归宿,当然不敢明目张胆,总是会编出许多听起来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谎言来应对家长的盘问,粗心的家长也常常会上当受骗。在我们所调查的100多个在校生盗窃案中,有一半以上的窃案是孩子们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孩子也没有回家休息。第二天应对家长的理由通常是,昨晚在某某家做作业了。如果去问这个同学,这个同学会肯定这个答案,因为他们早就料到家长会问,已经通过气了。甚至,这个同学就是昨晚作案的同伙。夜不归宿,或者借上晚自习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空子,都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孩子之所以要钻空子,就是要利用晚间或夜间的时间。而这一段时间是极其容易犯罪的。
精神萎靡孩子们既要学习,又要为即将实施的违法行为费神谋划,甚至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出去侦察地形地貌,这就必然会显得比其他孩子疲惫。也就是说,当孩子们显示出精神萎靡不堪的状态时,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分析了解其精神萎靡的原因,不应该简单的想象为作业太多,缺少睡眠。在对100多个窃案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有个疑惑:大多数孩子利用晚上、甚至夜间的时间作案,白天是怎样坚持学习的呢?不少师生反映,精神萎靡是这些孩子在课堂上的一般表现。但是,由于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老师们平时就很少关心,只要不捣乱,常常听之任之。家长们也认为是学习任务太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睡眠,很少有细查深究的。这就给孩子们违法犯罪留下了隐患。
成绩速降学习成绩快速下降,却又没有明显的可以解释的原因,往往预示着孩子某个不良行为的开始。在我们所掌握的案例中,80%以上的违法学生学习成绩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50%以上的非偶发违法犯罪学生,成绩下降迅速。因此,我们觉得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某些不明原因的下降,老师和家长就要对孩子近期来的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尤其要仔细排查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前后的校内外活动情况和家庭生活状况,找出一切可能的疑点,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比对研究,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及时制止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在校生违法犯罪还有一些其他的征兆,以上罗列出来的是一些主要征兆。针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前所显示的重要征兆,联系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的成功做法,笔者提出四项对策,供大家在预防工作中参考。
正面引导积极有效的正面灌输、法制教育和道德引导,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为有效的三大利器。所谓正面灌输,就是要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家长、老师喜欢的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做一个人民欢迎的人,怎样做一个流芳百世的人。只有把努力的方向指给孩子们看,孩子才能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法制教育,则是要把法律禁止的事项指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法律就会用相同的标准给与相应的处罚。一个人做了违法的事,我们的人生历史上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尽管我们今后可以做得更好,但历史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所以,遵纪守法,走好人生开始阶段的每一步,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将正面灌输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内化为青少年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就成功地在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里筑起了抵御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一道神圣的道德防线。这道防线一旦建立,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遭到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唾弃和鄙视,即使在孤独、艰难的环境里,他们也不会轻易越过这道看不见的防线。
留心观察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的力量并非无限。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严密的防控仍然必不可少。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的。信任的基础是了解,不了解的信任,是盲目的信任,也是不负责任的信任。留心观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上文所提到的十大违法犯罪征兆,实际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少征兆都能提前发现。有时,要我们对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做细致的观察并不容易。但无论多忙,那些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学生的一举一动,不应该逃过老师审视关注的目光。发现情况,及早介入,我们就能争取教育的主动,使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联系由于教学工作非常繁忙,教师工作压力普遍偏大,加上学生居住分散,路途远近不等,老师、校长到社区、到学生家庭走访的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有些老师,一学期也难得家访一次,更不要说深入社区了解自己学生的有关情况了。长此以往,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的联系无法有效进行,必然会给教育管理工作留下不少空白或者漏洞。而不少学生正是利用了这些漏洞,做出了违法犯罪的勾当,给我们的教育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某县两年来120多件在校生违法犯罪案件中,98%以上是侵财案件。其中,近70%的案件是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实施的。而学生在实施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欺骗家长,说是到学校或到同学家里补习功课去了。而在校期间的违法行为,老师也往往得到同样的借口或托词。其实,只要老师和家长稍微通一下气,就有可能将孩子的违法企图消弭在萌芽状态。互不联系,缺乏沟通,实际上是放任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有一定潜在犯罪危险的孩子来说,这种放任是不能宽恕的。
构筑网络要构筑一个能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控网络,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力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管理人员以及辖区民警。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的齐抓共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见到效果。要构筑这个网络,学校要积极主动,政府也要协调支持。要努力地使之形成一种共管机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这个网络才能天衣无缝,疏而不漏。我们在对某县在校生违法犯罪案件进行调研时,也接触到不少成功的防控例子。这些例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这些方面的配合以外,发动学生共同参与防控工作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不少时候,我们的信息正是来自于我们的学生。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学校、家庭心头一片驱之不去的阴影,也是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尽早发现苗头,加强有效防控,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能为之作出共同的努力。
作者:徐水明 吉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