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发布日期:2011-07-19    作者:林建新律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853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
     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
     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
     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
     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
     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
     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
     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
     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
     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
     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
     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
     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
     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
     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
     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
     第一百五十二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二、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
     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
     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
     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
     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
     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
     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
     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
     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
     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
     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
     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
     货款的。
      三、根据《决定》第八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
     构成集资诈骗罪。
      “诈骗方法”是指行为人采取虚构集资用途,以虚假的证明文件和高回报率为
     诱饵,骗取集资款的手段。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
     募集资金的行为。
      行为人实施《决定》第八条规定的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
     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
      (1)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2)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3)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4)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集资
     诈骗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集资
     诈骗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四、根据《决定》第十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
     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是指: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较大的;
      (2)挥霍贷款,或者用贷款进行违法活动,致使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
      (3)隐匿贷款去向,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4)提供虚假的担保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5)假冒他人名义申请贷款,贷款期限届满后,拒不偿还的。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是指:
      (1)为骗取贷款,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巨大的;
      (2)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3)使用贷款进行犯罪活动的。
      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贷款诈
     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
     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五、根据《决定》第十二条规定,利用金融票据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
     构成票据诈骗罪。
      个人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票据诈
     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
     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单位进行票据
     诈骗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票据诈骗数额在100
     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
     行诈骗,数额较大的,以票据诈骗罪定罪处罚。
      六、根据《决定》第十三条规定,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的,构成信用证诈
     骗罪。
      个人进行信用证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信
     用证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信用证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信
     用证诈骗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七、根据《决定》第十四条规定,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
     成信用卡诈骗罪。
      行为人实施《决定》第十四条第一款(一)、(二)、(三)项规定的行为,
     诈骗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
     数额巨大”;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透支数额超
     过信用卡准许透支的数额较大,逃避追查,或者自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
     个月内仍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5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恶意透支5
     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恶意透支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其恶意透支数额以超出保证金的数额计算。
      八、根据《决定》第十六条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保险
     诈骗罪。
      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保险诈
     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
     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单位进行保险诈
     骗数额在2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100万
     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九、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
     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
     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
      十、行为人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案发后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如果
     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给被害人;如果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害人被骗款物占扣押、
     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如果能够确定扣押、冻结在案
     的财物及其孳息不属于已查明的被害人所有,但又无法发还未查明被害人的,应当
     依法上缴国库。
      十一、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
     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
     则不再追缴。
      十二、本解释中使用的货币数额是指人民币的数额。审理具体案件涉及外币的,
     应当依照案发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
      十三、本解释所称“以上”包括本数在内。
      十四、本解释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中国网 | 时间: 2006-08-08  | 文章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法(200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全国地方各中级人民法院,各大单位军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级法院:
 
现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印发,供参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2001年1月21日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对金融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对金融犯罪的有关规定,更加准确有力地依法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主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刑事审判庭庭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刘家琛在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座谈会总结交流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的情况和经验,研究讨论了刑法修订以来审理金融犯罪案件中遇到的有关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意见。纪要如下:
 

 
座谈会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我国金融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金融业务大大扩展且日益多元化、国际化,各种现代化的金融手段和信用工具被普遍应用,金融已经广泛深刻地介入我国经济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市场资源配置关系的主要形式和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金融的安全、有序、高效、稳健运行,对于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如果金融不稳定,势必会危及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影响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持金融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依法强化金融监管,规范金融秩序,依法打击金融领域内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近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依法严惩了一大批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的犯罪分子,为保障金融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金融犯罪的情况仍然是严重的。从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况看,金融犯罪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涉案金额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作案和内外勾结共同作案的现象突出;单位犯罪和跨国(境)、跨区域作案增多;犯罪手段趋向专业化、智能化,新类型犯罪不断出现;犯罪分子作案后大肆挥霍、转移赃款或携款外逃的情况时有发生,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金融犯罪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扰乱金融管理秩序,危害国家信用制度,侵害公私财产权益,造成国家金融资产大量流失,有的地方还由此引发了局部性的金融风波和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已经或正在向金融领域转移并积聚,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业在获得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维护金融稳定更加严峻的形势。依法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座谈会认为,人民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过去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修订后的刑法增加了不少金融犯罪的新罪名,审判实践中遇到了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适用法律的水平,依法审理好不断增多的金融犯罪案件,仍然是各级法院面临的新的课题:各级法院特别是法院的领导,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打击金融犯罪对于维护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对于保障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审理金融犯罪案件作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提高审判业务水平,加大审判工作力度,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要求。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金融犯罪是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审理金融犯罪案件要继续贯彻依法从严惩处严重经济犯罪分子的方针。修订后的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对危害严重的金融犯罪规定了更加严厉的刑罚,体现了对金融犯罪从严惩处的精神,为人民法院审判各种金融犯罪案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各级法院要坚决贯彻立法精神,严格依法惩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的犯罪单位和犯罪个人。
 
第二,进一步加强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促进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各级法院要切实加强对金融犯罪案件审判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审判力量,确保起诉到法院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案件依法及时审结。对于针对金融机构的抢劫、盗窃和发生在金融领域的贪污、侵占、挪用、受贿等其他刑事犯罪案件,也要抓紧依法审理,及时宣判。对于各种专项斗争中破获的金融犯罪案件,要集中力量抓紧审理,依法从严惩处。可选择典型案件到案发当地和案发单位公开宣判,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形成对金融违法犯罪的强大威慑力,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金融法制观念,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第三,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审判水平。审理金融犯罪案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涉及很多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级法院要重视对刑事法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刑事审判人员认真学习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金融法律和公司法、担保法、会计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学习有关金融政策法规以及一些基本业务知识,以确保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处理好金融犯罪案件。
 
第四,要结合审判工作加强调查研究。金融犯罪案件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多,审理难,度大,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尤为必要。各级法院都要结合审理金融犯罪,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对办案中发现的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隐患,要及时提出司法建议。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对下级法院的工作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适用法律上的新问题,需要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加以明确的,要及时逐级报请最高法院研究。
 

 
座谈会重点研究讨论了人民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中遇到的一些有关适用法律问题。与会同志认为,对于修订后的刑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适用法律问题,在最高法院相应的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原有司法解释与现行刑法不相冲突的仍然可以参照执行。对于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具体规定或规定不够明确,司法实践中又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与会同志结合审判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一致意见:
 
(一)关于单位犯罪问题
 
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
 
1.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实施犯罪行为的处理。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受单位领导指派或奉命而参与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的人员,一般不宜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分别处以相应的刑罚,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在个案中,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不分主、从犯。但具体案件可以分清主、从犯,且不分清主、从犯,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无法做到罪刑相适应的,应当分清主、从犯,依法处罚。
 
3.对未作为单位犯罪起诉的单位犯罪案件的处理。对于应当认定为单位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只作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及时与检察机关协商,建议检察机关对犯罪单位补充起诉。如检察机关不补充起诉的,人民法院仍应依法审理,对被起诉的自然人根据指控的犯罪事实、证据及庭审查明的事实,依法按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并应引用刑罚分则关于单位犯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有关条款。
 
4.单位共同犯罪的处理。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根据各单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确定犯罪单位
 
(二)关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1.非金融机构非法从事金融活动案件的处理
 
1998年7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1998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对整顿金融“三乱”工作的政策措施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各地根据整顿金融“三乱”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对于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但是根据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文件设立并从事或变相从事金融业务的各类基金会、互助会、储金会等机构和组织,由各地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限期进行清理整顿。超过实施方案规定期限继续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依法予以取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上述非法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和组织只要在实施方案规定期限之前停止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不应以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处理;对其以前从事的非法金融活动,一般也不作犯罪处理;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个人犯罪,如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资金罪等,应当根据具体案情分别依法定罪处罚。
 
2.关于假币犯罪
 
假币犯罪的认定。假币犯罪是一种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犯罪。只要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实施了出售、购买、运输、使用假币行为,且数额较大,就构成犯罪。伪造货币的,只要实施了伪造行为,不论是否完成全部印制工序,即构成伪造货币罪;对于尚未制造出成品,无法计算伪造、销售假币面额的,或者制造、销售用于伪造货币的版样的,不认定犯罪数额,依据犯罪情节决定刑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数额较大,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行为人是为了进行其他假币犯罪的,以持有假币罪定罪处罚;如果有证据证明其持有的假币已构成其他假币犯罪的,应当以其他假币犯罪定罪处罚。
 
假币犯罪罪名的确定。假币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实施数个相关行为的,在确定罪名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对同一宗假币实施了法律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行为,应根据行为人所实施的数个行为,按相关罪名刑法规定的排列顺序并列确定罪名,数额不累计计算,不实行数罪并罚:
 
(2)对不同宗假币实施法律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行为,并列确定罪名,数额按全部假币面额累计计算,不实行数罪并罚。
 
(3)对同一宗假币实施了刑法没有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数个犯罪行为,择一重罪从重处罚。‘如伪造货币或者购买假币后使用的,以伪造货币罪或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4)对不同宗假币实施了刑法没有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数个犯罪行为,分别定罪,数罪并罚。
 
出售假币被查获部分的处理。在出售假币时被抓获的,除现场查获的假币应认定为出售假币的犯罪数额外,现场之外在行为人住所或者其他藏匿地查获的假币,亦应认定为出售假币的犯罪数额。但有证据证实后者是行为人有实施其他假币犯罪的除外。
 
制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台币行为的处理。对于伪造台币的,应当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出售伪造的台币的,应当以出售假币罪定罪处罚。
 
3.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行为的认定和处罚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牟利为目的,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客户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以牟利为目的,是指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为本单位或者个人牟利,不具有这种目的,不构成该罪。这里的“牟利”,一般是指谋取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所产生的非法收益,如利息、差价等。对于用款人为取得贷款而支付的回扣、手续费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收取的回扣、手续费等,应认定为“牟利”;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收取回扣、手续费等,数额较小的,以“牟利”论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将用款人支付给单位的回扣、手续费秘密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以贪污罪定罪处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索取用款人的财物,或者非法收受其他财物,或者收取回扣、手续费等,数额较大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是指不记入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账目,以逃避国家金融监管,至于是否记入法定账目以外设立的账目,不影响该罪成立。
 
审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案件,要注意将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的行为与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区别开来。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已经记入金融机构法定存款账户的客户资金归个人使用的,或者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却给客户开具银行存单,客户也认为将款已存入银行,该款却被行为人以个人名义借贷给他人的,均应认定为挪用公款罪或者挪用资金罪。
 
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相关犯罪数额和情节的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行了《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伪造货币,走私、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等犯罪的定罪处刑标准以及相关适用法律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正确执行刑法,在其他有关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对假币犯罪以外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的数额和情节,可参照以下标准掌握:
 
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要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范围以及给存款人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来判定扰乱金融秩序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司法实践,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以上的;(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50户以上的;(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损失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损失50万元以上的,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以上,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500万元以上的,可以认定为“数额巨大”。
 
关于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者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造成10—3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较大损失”;造成50—1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重大损失”。
 
关于违法发放贷款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50—1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重大损失”;造成300—5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关于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对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牟利为目的,采取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的方式,将资金用于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50—1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重大损失.”;造成300—500万元以上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对于单位实施违法发放贷款和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造成损失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可按个人实施上述犯罪的数额标准二至四倍掌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参照上述数额标准或幅度,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确定在本地区掌握的具体标准。
 
(三)关于金融诈骗罪
 
1.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金融诈骗犯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司法实践,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2.贷款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理。贷款诈骗犯罪是目前案发较多的金融诈骗犯罪之一。审理贷款诈骗犯罪案件,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单位不能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三十条和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对于单位实施的贷款诈骗行为,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也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十分明显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二是要严格区分贷款诈骗与贷款纠纷的界限。对于合法取得贷款后,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没有归还贷款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对于确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不具备贷款的条件而采取了欺骗手段获取贷款,案发时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或者案发时不能归还贷款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如因经营不善、被骗、市场风险等,不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3.集资诈骗罪的认定和处理:集资诈骗罪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上均表现为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区别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非法集资,或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资金的故意,均构成集资诈骗罪。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刁<能仅凭较大数额的非法集资款不能返还的结果,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行为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少量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或挥霍的,不应仅以此便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4.金融诈骗犯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和犯罪数额的计算。金融诈骗的数额不仅是定罪的重要标准,也是量刑的主要依据。在没有新的司法解释之前,可参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执行。在具体认定金融诈骗犯罪的数额时,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对于行为人为实施金融诈骗活动而支付的中介费、手续费、回扣等,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均应计入金融诈骗的犯罪数额。但应当将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扣除。
 
(四)死刑的适用
 
刑法对危害特别严重的金融诈骗犯罪规定了死刑。人民法院应当运用这一法律武器,有力地打击金融诈骗犯罪。对于罪行极其严重、依法该判死刑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坚决判处死刑。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诈骗犯罪的数额特别巨大不是判处死刑的惟一标准,只有诈骗“数额特别巨大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犯罪分子,才能依法选择适用死刑。对于犯罪数额特别巨大,但追缴、退赔后,挽回了损失或者损失不大的,一般不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对具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当判处死刑。
 
(五)财产刑的适用
 
金融犯罪是图利型犯罪,惩罚和预防此类犯罪,应当注重同时从经济上制裁犯罪分子。刑法对金融犯罪都规定了财产刑,人民法院应当严格依法判处。罚金的数额,应当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在法律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对于具有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被告人,对于本应并处的罚金刑原则上也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单位金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适用罚金刑,应当根据刑法的具体规定。刑法分则条文规定有罚金刑,并规定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条款处罚的,应当判处罚金刑,但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罚金的数额,应当低于对单位判处罚金的数额;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只判处自由刑的,不能附加判处罚金刑。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