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发布日期:2011-06-1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如何认定重大劳动安全故罪的主体范围
从《刑法》第条的规定来看,本罪属于单位犯罪, 即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中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
至于本罪中单位的范围, 与重大责任事故罪中的单位完全一样, 即包括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等企、事业单位, 以及群众合伙经营组织和个体经营户。不管这些单位是否公有制单位, 是否依法成立, 也不管这些单位是否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为主业,只要其中有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部门, 便可被包括在内。
单位中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 既包括单位中的直接管理、维护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 也包括单位中负责主管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至于这些人员是不是单位的正式职工, 是一直从事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职工还是临时被安排从事该工作的职工, 对成为本罪的主体没有影响。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 上述两类人员在不知道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从而导致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同时也不知道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已经提出了本单位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及存在发生人员伤亡隐患的情况时,是否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条的规定, 要让这两类人员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 必须是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隐患并且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已经向他们提出该情况后, 仍然不采取措施排除隐患, 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情形。那么, 不管这两类人员事实上是否知道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 只要其不知道这种情况已经被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提出的, 就不应要求他们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当然, 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 即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要向该两类人员提出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的情况时, 该两类人员本来应当在工作岗位上值班, 但是由于某种非正当的理由而不在, 使隐患没能被两类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并发生了重大伤亡的事故。客观而言,这种情况下这两类人员对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从《刑法》第条的规定来看, 却无法对该两类人员追究本罪的刑事责任。这当然是《刑法》规定的不周全之处,有待于今后改进。
第二, 有关主管单位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负责人已经向直接负责管理、维护本单位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做了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隐患的安排后, 后者并没有执行或者没有按照要求执行, 由此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应否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前者担负的职责, 其不仅负有安排后者对劳动安全设施进行具体管理、维护的职责, 而且还负有对后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在其对后者的工作情况没有检查或者虽然进行了检查但明知后者没有按照自己的
要求进行工作而不管不顾的, 仍然对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刑事责任。当然, 由于其并不是从事劳动安全设施管理、具体维护工作的人员, 因此, 他对事故的发生仅负有次要的责任。如果他不仅安排后者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隐患, 又进行了检查, 且认为后者采取的措施已经足以排除隐患,即便客观上后者采取的措施并不足以排除隐患, 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 也不宜要求他承担刑事责任。
如何理解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观方面
关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观方面, 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即应当预见到自己不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 本罪主观上对于造成的重大伤亡事故只能是过失, 但对隐患不采取措施的不作为表现, 可能是故意, 也可能是过失。” 第二种观点认为,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 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这是针对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而言的。对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 行为人对隐患仍不采取措施的行为而言, 其主观态度就不一定是过失。相反, 行为人对他人提出的隐患的意见置之不理, 严重不负责任, 乃至于对隐患依旧不采取措施, 从主观态度上分析, 只能是一种故意, 而不能是过失。第三种观点认为, “ 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对隐患不采取措施表现为故意, 但对其危害后果的发生所持的是过失的心理态度。”
笔者认为, 将本罪的罪过形式限定为犯罪过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 将出于犯罪故意而造成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作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或其他的故意犯罪处理, 既有利于切实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又能够遵循将客观方面性质相同的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分别规定为不同的独立犯罪之科学的立法惯例。但是, 本罪中的过失究竟是仅限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还是同时也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呢?对于过失犯罪而言, 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形, 行为人的主观上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在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形, 行为人的主观上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认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中的行为人对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的隐患不采取措施行为的态度只能是故意的话, 那么, 本罪的罪过形式就只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但这种观点能否成立呢?如果要求单位中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一接到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提出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隐患的意见后, 就应即刻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话, 由于行为人在得知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意见时, 确实是知道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那么, 将本罪的罪过形式理解为仅限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完全合理的。但是, 事实上, 在有些情况下, 行为人并不能在一接到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提出的意见以后, 便即刻采取消除隐患的措施。如行为人当时确实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而不可能立即采取消除隐患的措施, 但是在完成更重要的事情之后还来得及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的情况下,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忘记了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以致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 对于这种情况, 难道就不作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了吗?恐怕这不是立法者的本意。而且如果对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采取消除隐患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话, 在某些时候, 就会为行为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逃避罪责的借口, 在司法机关无法证明其主观上对没有采取消除隐患的措施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时, 就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从而放纵了犯罪。因此, 笔者认为, 第二、三种观点是不妥当的。
如何理解本罪中“ 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的含义
所谓“ 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 至少应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一开始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质量、性能等就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二是虽然一开始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但是该设施或者是缺乏正常的管理和维护,或者是使用时间比较长而使其原有质量、性能等降低, 从而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不管属于上述哪一种情况, 只要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在该事故发生前正在使用的某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隐患的情况造成的, 就符合本罪这方面的客观构成要素。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 即单位本来就没有装备劳动安全设施从而使从事某项劳动存在发生伤亡隐患的,在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 该单位仍不装备劳动安全设施的, 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是否以本罪论处笔者认为, 对于哪些情况的劳动应当装备劳动安全设施, 国家基本上都或概括或明确地作了规定。对于已经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隐患的, 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尚且要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论处,那么对于违反国家规定根本就没有装备劳动安全设施, 由此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 在具备上述同样条件时却不以犯罪论处, 显然没有道理罷啙衁蝱。
从《刑法》第条规定惩治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犯罪的精神上看, 完全应当追究这种情况下有关直接责任人员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但是,《刑法》第条的规定却无法包含这种清况。笔者认为, 对于这种客观上危害社会的程度重于《刑法》规定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行为, 目前虽然不能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可以考虑适用《刑法》第条的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只是, 该种行为实质上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完全一样, 却要适用不同的罪名来进行刑法评价, 毕竟存在着不足, 因此, 在将来进行《刑法》修改时应当弥补这一缺陷。
左坚卫 刘志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文章来源:《案与法》2006年11月第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