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作用机制探索
发布日期:2010-09-03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相互矛盾问题。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以最有效的资金投入实现工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循环经济利用的可行性已成为众多学者探讨和实践的课题。对此,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内在作用和社会动力及其特征等角度,探索了循环经济的作用机制。
【英文摘要】In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flicting issues often arise between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esources。From the market economy point of view,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ultimately economic issue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industr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ost effective investment. Currently, in the new project of the study, People gradually aware that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ecycling economic use have become a study and practice issue for many scholars. Therefore,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cycle of the mechanism, from the economic cycle of the concept, its inherent role, social dynamics and character.
【关键词】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资源循环利用
【英文关键词】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rcular economy; Recycling resources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上世纪后20 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其中尤其明显的就是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目前我国流域环境面临三大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湖泊环境容量,加剧湖泊的营养化。(2)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湖泊淤塞严重。(3)湖泊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受损。[1]这些问题就目前无锡蓝藻事件体现相当明显。太湖流域环境恶化问题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历史上,防洪除涝是太湖水利的根本行因素。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取用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体, 使水体富营养化, 湖水的自净能力下降, 导致湖体内溶解氧不断下降, 透明度降低, 水色发暗, 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 水体中其他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的种类也随之减少, 生物量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 最终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
  
  这次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影响巨大。首先,流域污染范围广,危害大。太湖流域污染目前已经发展为一种流域性的复合型污染.废污水中的一些“三致”物质很难通过净化来完全消除.不合格的饮用水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同时通过食品、环境等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其次.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国内有关专家计算了1998年太湖流域水污染经济损失总量为468亿元,约占当年GDP总量的6%。就目前,资源短缺的矛盾和环境生态安全的问题日益凸现的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机制用来开发和利用资源,修复环境生态系统。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 ·鲍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是以合理、持续的利用物质和能源为目的,把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结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形式,它不同于末端治理,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2]据联合国环境专家说,过去10 年,传统的线性经济方式进一步导致环境退化和灾害加剧,对世界造成了6080 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此前40年中损失的总和。最新气候模型表明,除非大大减缓资源使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否则到100 年后的2100 年,地球温度将比现在上升6 度,必然导致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贫瘠、空气污染、水极度缺乏,食品生产减少和致命疾病扩散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3]现在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非常重视,在亚洲搞得最好的要数日本。上世纪90 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口号,并集中制订了废弃物处理、再生资源利用、包装容器和家用电器循环利用、化学物质管理等一系列法规。日本有一个法叫做《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4]循环经济最基本理念是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实行废物资源化。减量,再用,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减量,再利用和循环。所谓减量就是把资源的开采量、使用尽量减少。资源开采后尽量地使用、再使用,增加使用频率,拉长使用时间。最后一点是循环,当你使用得不能再使用的时候,想办法把它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到社会中去。
  
  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把结构性的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可以把治理区域性的污染和推动生态工业结合起来,可以大面积地推动污染治理。生态工业也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生态工业模仿自然生态,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然后又把这个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下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这样周而复始,可以大幅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循环经济非常注重“量”的问题,即使是无毒无害的东西,多了以后也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对生态造成威胁,因此要关注物质的流动和物质的量的问题。有些国家做过初步统计,结果表明能够循环回去的物质的量约占10 %左右,大多在8 %到15 %之间。做得比较好的德国和日本也是在这个数字之间,能循环的东西还是太少太少。美国的人均物质需求量是最高的,生活水平也排在前列,我们国家的人均物质需求量不到美国的50 %。[5]
  
  二、循环经济的内在作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人口的膨胀和产业革命的不断进步,人类以掠夺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使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问的矛盾不断激化,并发展成为互为因果的两极,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负荷过重和遭到破坏与污染的生态环境资源供给能力相对缩小,这就是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发展到今天的集中表现和严重后果—— 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因而发展循环经济,破解人类社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双重危机就成为全球的共识。由此可知循环经济的内在作用机制,即通过循环经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协同发展关系。
  
  三、循环经济的内生因素-生态环境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单向掠夺型开发利用所造成,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属经济问题,因而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内涵。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是伴随经济学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实践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6]从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当今制度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家均主要通过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因变量,从不同角度揭示其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把生态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生态环境外因论”,而目前我国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提出“生态环境内因论”[7]。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与此相联系的重要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程度,这集中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由影响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其“内在因素”。生态环境作为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在现代生态经济再生产系统中。不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能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理论。而用传统的增长理论则难以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态环境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理论的必然,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本质。[8]
  
  四、循环经济的社会动力-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需求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需求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伴随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阶段,即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原始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以超过生态环境系统再生与净化能力的速度发展,以单向掠夺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单向掠夺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大阶段。第三发展模式,是人类面对掠夺单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化而审时度势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其重要特征是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循环可持续发展。
  
  考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曾从世界经济史、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史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并指出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条件,提出了相应阶段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同时,考察全球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发现各国在工业化阶段的社会经济实践,均在不同程度上面对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挑战,并采取了相应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随着走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单向掠夺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走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9]因此,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人类需求为动力,人类社会不断地走向循环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需求观、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为推进当今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循环经济内在作用机制就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人类社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双重危机的必要途径。
  
  五、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循环机制
  
  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问题是不是有了良好的法律规范就意味着可以彻底得到解决呢?在此,我认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仅是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生态双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其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合理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健全的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是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加速环境无害化技术开发并促进其产业化,在循环经济的思想框架内构筑产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设一个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尽管化石能源和核能,对于今天的生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要尽可能地从这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利用的太阳能、分力、潮汐和地热等绿色能源上来;二是在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对产品最大限度进行绿色设计;三是要抵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在简化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实现产品的绿色包装;四是要在减少被排出的产业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害的产业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五是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得对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对有毒有害的产业废弃物及时处理。这五个特征是人们从以下较有影响力的“三循环模式”论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提出的:即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其典型例证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中循环”是在区域园内组建成代谢和共生的产业链条,实现对区外的“零排放”,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沈阳炉料市场在国内也形成了龙头地位。“大循环”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循环,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和静脉产业、蒙特利尔的中介活动、美国的社区协调中介机构等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各国实践表明,早在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并制定规划、政策给予鼓励、培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相当规模和相对完善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如东京、柏林、巴黎、维也纳、纽约等城市均有相应的专业组织、专业法规、专业市场和专业产业系统。又如日本、德国为有效进行废物治理,实行减量-收集-搬运-处理-再利用的一条龙产业化制度,并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仅废纸回收行业就有7000多从业人员,东京废纸回收率高达75% ,为造纸工业提供了1/2以上原料,每年可少进口300万m 木材。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年产值为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 ~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 、铜产量的62% 、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 、锌产量的30% 和纸制品的35% 都是利用废旧资源生产的。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将其力度加强,范围扩大。我国虽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有较好的传统,但由于法律规范和必要的组织管理不健全,产业化至今尚未形成,且其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既是彻底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关键,也是破解人类社会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总之.不管循环经济在各国的表现形式如何,从人类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过程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低限,同时使资源利用的梯度效益最大化。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治理,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理。而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多层次多梯度的利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与循环和谐发展的模式。
 
【作者简介】
孙长梅,女,安徽阜阳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1]秦杰, 邹声文. 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难题五大措施将改善水环境. 中国环境报, 2003-06-05(02)1
[2]薛雄志,以城市水资源循环模式应对水生态安全问题,中国环境生态论坛,//www.eedu.org.cn
[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综合报告, 2002.
[4]陆绮雯,循环经济:世界话题解放日报, 2004-08-14 (03)
[5]胡树刚.“贵糖”:生态工业的典范, 科技日报,2001-09-30(05)
[6]任勇,吴玉萍,循环经济作用机理探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 0 0 5年1 0月,第13卷第4期
[7]生态环境内因论,是指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并内置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要素。
[8]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8页
[9]w·w·罗斯,《经济增长的阶段》,1960年
 【参考文献】
1. 秦杰、邹声文,《我国水环境面临三大难题五大措施将改善水环境》,中国环境报, 2003 年6月,(02)1
2. 薛雄志,《以城市水资源循环模式应对水生态安全问题》,中国环境生态论坛,//www.eedu.org.cn
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综合报告》,2002.
4. 陆绮雯,《循环经济:世界话题解放日报》,2004年8月14,(03)
5. 胡树刚,《“贵糖”:生态工业的典范》, 科技日报,2001年9月,(05)
6. 任勇、吴玉萍,《循环经济作用机理探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10月,第13卷第4期
7. 生态环境内因论,是指健全的生态条件和优良的环境质量是直接作为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并内置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要素。
8. 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8页
9. w·w·罗斯,《经济增长的阶段》,1960年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