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司法考试资料《中国法制史》唐律与中华法系
发布日期:2010-06-01    文章来源:互联网
  一、 唐律与中华法系

  (一)《唐律疏议》的制定

  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编撰成《永徽律》。鉴于当时各级审判机关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永徽三年,唐高宗命律学通才和重臣对律文进行逐条解释。一年后完成对律文的注疏,经高宗批准,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注疏附在相关的律文后面颁行。此即法制史上著名的《永徽律疏》,又称《唐律疏议》。

  (二)十恶

  即十种最严重的犯罪,为常赦所不原。来源于《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与重罪十条比,多了“不义”,少了“降”。其中四条半涉及对皇权的直接侵犯,四条半涉及对家族制度的侵犯,只有“不道”罪与这两者无关。列在《名例律》的篇首。

  (三)六杀、六赃

  六杀,指杀人罪的六种情节。其中“谋杀”与现代意义上的谋杀不同,它指的是预谋杀人,仅仅停留在预谋阶段,没有真正实施杀人,因此比一般的杀人罪减一等处罚。

  六赃,指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其中官吏利用职权谋私利的比普通人犯财产罪处罚要重。

  (四)五刑与刑罚原则

  五刑记住名称,其中笞、杖、徒各分五等,流分三等,死分二等。

  刑罚原则:

  区别公私罪,公罪(因公获罪,而自己没有得到私利)从轻,私罪(非因公获罪,或虽因公获罪但谋得私利)从重;

  区别自首与自新,犯罪未被举发而主动到官府交代罪行的,为自首,犯罪已发或者逃亡后主动投案的,为自新,自首可免罪,而自新可减轻处罚。当然自首也有一些条件,比如非常严重的犯罪或者犯罪造成的损失不可挽回的,不适用自首。自首不实(对犯罪性质避重就轻)、自首不尽(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不实或者不尽部分仍要处罚。

  类推原则

  化外人原则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