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边缘化及其对策
发布日期:2004-09-0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我国上市公司构建独立董事制度,渊源于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自此以后,国内证券市场对独立董事这个“舶来品”已是耳熟能详。而独立董事们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出了不同的声响,引起了证券市场人士的多方讨论,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经常性热点之一。无庸讳言,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凝聚了包括证券监管部门、投资者乃至于学者等众多关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人士的许多期望。我们期望独立董事能够起到改良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全体股东利益而不仅仅是大股东利益的职责。但二年多来,独立董事制度的艰难实施过程,尤其是通过这次《上海证券报》对独立董事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使我们有了独立董事边缘化的担忧。这种边缘化,是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边缘化、是独立董事群体主动的边缘化。
独立性边缘化现象
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为存在价值。从历史渊源角度分析,独立董事是为了解决无人独立监督公司经营管理层的问题而设置,独立董事因其能够独立行使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权而存在且备受推崇。若独立董事丧失其独立性,则该制度无存在的基础。相应的,若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被边缘化,则独立董事的存在基础也将被弱化。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表现为其身份的独立和行权的独立。
从身份的独立看,表现为立法对其独立身份的确认和实践中独立董事任职的独立性。我国的立法确认了独立董事的独立身份,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和条件都做了相应规定,并且中国证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显然,从监管部门看,不希望独立董事被边缘化。其问题在于实践中独立董事任职独立性的边缘化。按照目前的法规规定,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因此,独立董事任职需要满足推荐和批准两个程序,而在“资本多数决”的原则下,这两个程序的最终控制权,都在大股东手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6%的独立董事由董事会提名产生,而其余36.4%的独立董事由第一大股东提名产生。大股东控制独立董事的任职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大股东控制独立董事任职的现象不可避免的将影响独立董事行权的独立性。
以独立的身份独立的行使职权,构成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质内容。但调查结果表明,独立董事行权的独立性被边缘化了。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独立董事除了具有公司法等法规赋予的董事权限外,还赋予其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的权利。所谓特别职权是指下列六项特别职权:重大关联交易提前认可权(重大关联交易指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元和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向董事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提议召开董事会的权利;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权利和公开征集投票权的权利。所谓发表独立意见,是指对下列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提名、任免董事;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人员;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员及其关联企业对上市公司现有或新发生的总额高于3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借款或其他资金往来,以及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欠款;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股东权益的事项;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等。但调查表明,无论是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方面还是发表独立意见方面,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占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没有与大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发表有分歧的独立意见、有的独立董事从未或偶尔在董事会上投弃权票或否决票、有的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意见不予以公告等。
我们把上述独立董事任职和行权的独立性缺陷归结为独立董事独立性边缘化现象。因为其无法达成立法目的,不能进入公司经营管理的“主流”,所以被称之为边缘化。这对于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极大的危害。
独立董事的主动边缘化
由于独立董事无法真正的发表独立意见,所以,出现了独立董事主动边缘化趋势。独立董事主动边缘化,表现为独立董事从内心不认可自己的独立身份和不积极履行独立董事职责。有的董事戏称自己是“花瓶董事”或“人情董事”,即是对自己独立身份的内心叛逆。所以,在独立董事群体中,会议或临时辞职等现象产生了,即使参加会议,也是被动的接受公司提供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意见。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独立董事是通过上市公司主动发放的资料来获得上市公司相关信息;少数独立董事表示自己或者聘请专业机构审查公司财务报表、关联交易和分红派息方案;只有极少数独立董事曾与上市公司的客户、供应商、职工、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及其他董事之间进行交流。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参加调查的独立董事表示从未行使或准备行使包括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89.5%)、或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78.9%)、或提议召开董事会(73.7%)、或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就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或调查(73.7%)、在股东大会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94.4%)等权力。表现出强烈的主动边缘化倾向。
独立董事制度,外生还是内生?
如前所述,独立董事边缘化的原因,表现为大股东控制独立董事的任职。但如果我们从更深远的制度层面去发掘,可以发现,独立董事制度有其产生根源。这就是独立董事制度外生论和独立董事内生论。独立董事外生论认为,独立董事的产生是公司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主要是公司法、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设置独立董事。内生论认为,独立董事的设置是公司内部的需求,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而产生。如果按照外生论和内生论的观点来分析,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显然是外生的而不是内生的。
外生的独立董事制度,其优势在于可以在制度空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相关经验迅速构建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而监管部门也可在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时可以强制性的弥补制度缺陷。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前,我国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是空白的,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体系,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外生的制度最大的缺陷在于,公司内部没有实质的需求,因此无法真正的施行。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背景下,大股东单纯追求利润的动机和攫取上市公司的冲动决定了其对独立董事制度没有内在的实质需求,多数是迫于法规的强制。由此导致了独立董事边缘化现象。
独立董事边缘化对策:股权结构调整和独立董事社会责任
独立董事制度对于维护全体股东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所以,我们应当避免独立董事的边缘化。我们认为,避免独立董事边缘化应当从两个角度入手:调整股权结构和赋予独立董事的社会责任。从股权结构调整来看,要实现股权分散化目标,避免出现“一股独大”。
赋予独立董事社会责任是避免独立董事边缘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使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是独立董事的道德意识,还是其利益驱动,抑或是法律的强制?其实答案是现成的,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上述三个要素都不可缺少。而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在独立董事的社会责任层面上。无庸讳言,独立董事需要激励机制,但这并不妨碍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