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西方的公证制度已走在我国的前面,但那都是建立在他们的经济基础上的,同我国国情不同,我们借鉴尚可,如果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
我国的公证文化必须建立在自己的国情之上并符合我国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公证文化对公证事业的促进作用。儒家文化是对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并且儒家文化还已经渗透到周边国家,例如:新加坡、韩国、日本,他们利用儒家文化创造了他们的经济奇迹。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儒家文化在当代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怎样利用儒家文化为社会建设服务的经验。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在公证工作中,义与利更多的反映在公证人的法律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公证职业作为法律人的谋生手段的关系上。“义”要求我们恪守法律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公证工作,公证人的言行代表着国家公信力的行使。而“利”是我们作为社会分工中普通劳动者的一份子,实现生存之必需。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公证处应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义利价值观,这样不但有利于公证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和维护,更能保证公证质量,实现公证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是提升员工思想境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修已安人,言传身教的工作方法
修已是基础,一切从修已开始。安人是目标。一个人只会修已不会安人,那他只配做隐士。修身以建立权威,又应用这种权威的影响力来安人,使社会有序化,使自己能够顺其自然地成为社会中的权威力量。 修已以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行。”
从事公证工作,自然而然的会接触到很多当事人,我们公证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法律的传播者。作为职业法律人,我们应该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权威的信仰,这就是“正己”的要求。同时我们要在现实的工作中向当事人宣传法律、传授法律,这是一名职业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全社会对法律权威的信仰和崇尚。
如何实现修已安人呢?儒家强调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以修身为本,完成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达到道德高尚的圣贤境界,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积极入世的理想。修已安人要坚持标准的统一性。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要自己做到;自己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做到,言传不如身教。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文环境。
搞好公证处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我国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公证处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公证事业的长远发展。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公证处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和而不同”,讲求单位的合力、同事的团结,但是也要形成勤于思辨、善于求索、乐于探讨的氛围。“和”以成凝聚力,“不同”彰显事业心。
如果说“和而不同”是讲差异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话,那么“和而不流”则是指不随波逐流去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表明了不可调和性,体现了“和”的刚的一面。公证工作中定期或不定期的经验交流、业务探讨正体现了“和人不同”的内在要求。这样才能不断的改进公证服务、保证公证质量,实现公证预防社会纠纷的司法职能。
公证处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单位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单位的内聚力。公证处外部的和谐,应该包括公证处和当事人以及各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和谐,这样更有助于公证社会公信力的实现,有利于公证事业的长远发展。试想一个公证处和当事人矛盾不断,和各个单位冲突四起,它有怎么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公平公正的目标。
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公证工作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公证工作更需要务实勤奋、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和见贤思齐、学无止境的精神境界。(吴振坤)
来源: 安徽司法行政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