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登录        电话咨询
辛酸历程:泉州40岁包工头办加工点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在记者的眼里,张林(化名)的生活是一个特殊群体的代表,是泉州“缺工”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从给别人打工到萌生想法自办小加工点;从毫无经验到摸索着管理工人;在办小加工点被企业欠了货款后,从哀求老板,到双方发生争执,到最后求助政府部门……他的身上,既有工人的一面,又有老板的一面。
    这群在泉州广泛存在的小包工头们究竟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诸多矛盾是怎样共融一身的?他们的存在对泉州企业会有怎样的影响?……基于这份考虑,本报记者走进张林,试图探询——打工——和所有打工者一样,如果不是忍受不了贫穷的煎熬,如果不是对金钱、对生活有更多的渴望,如果不是在家里找不到更好的赚钱门路,10年前,张林不会痛下决心,离开已耕耘10余年的一亩三分地,离开新婚不久的妻子,从家乡河南周口市来到泉州,成为泉州外来工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
    而那时,他根本料不到自己的生活,将从此变了样。那年,他正好30岁。
    多少令他有点安慰的是,他的二姐早在1968年就嫁到泉州。凭着这,他觉得自己多少也和本地人沾了点光。
    千里迢迢赶来,第一份工作是二姐介绍的,在浮桥霞洲村一个陶瓷厂做彩绘。
    作为学徒工的他第一个月工资超过了很多熟练工,排名第一,拿了700多块,“这在当时(1994年)是相当可观的!”谈起这个辉煌的历史,笑意荡漾在他的脸上。
    3年来,这匹“黑马”几乎包揽了冠军的宝座,他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熟练工,月薪升至1000多元。
    他的成绩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老板打算升他做技术员,并且承诺,只要他愿意,就不用每天机械化地重复同一劳动,只需要在旁边指点其他工人*作,拿固定工资。
    然而,张林婉言拒绝了。原因是,每月固定五六百元的工资太低,计件工作虽然累,但是凭他的水平,肯定能拿到较为可观的收入。
    老板没有勉强他,之后,还每个月给他额外增加了30元的奖金。张林为此自豪了一阵子。
    如果不是家里的一个电话,张林也许还会在这家厂久待下去。
    电话里,是妻子焦急的声音:“母亲病重,速回!”
    之后的4年里,他就频繁奔波在泉州和周口两地,这边讨了生计,用于那边老小的开销。在这期间,他陆陆续续呆过泉州近10个工厂,做得最多的还是彩绘。张林是这么对记者解释的:“对艺术有那么一点兴趣。”
下一页 
相关法律知识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