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出租遭遇手机骚扰 是谁设下租房“陷阱”?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admin
网上出租遭遇手机骚扰是谁设下租房“陷阱”?
“房子都租出去一个多月了,还有人没完没了打我的手机,就连‘五一’放假都不消停。”提起自己在网上发布出租信息后的遭遇,李女士至今仍气愤不已,“怎么也没想到,我已经处处防范怎么还是掉到陷阱里了。”
李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在北京市区某热点社区有一套住房,从2001年初至今一共出租过3次,以前都是在搜狐房产频道租赁中心发布出租信息,每次都很谨慎地只留固定电话,房子始了。她告诉记者,注册完短信用户之后的第二天,自己的手机就接二连三地响起,无一例外全是房屋中介公司打来的电话,只有少数几家表示要带客户去看房,其余都是坚持要为其做出租房代理,并以“无论房屋是否租得出去,我们都会按月付房租给您,您既挣钱又省心”等等条件极力劝诱。但李女士此前就知道,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叫停了此类“房屋银行”,因而坚决拒绝,但每次对方都要死磨硬泡一番才肯罢休。据李女士估计,当天她接到的此类电话应该有100多个,几乎用光了两块电池,当晚她查询手机即时话费已达90多元。4月3日上午,李女士的房屋就出租完毕,她赶紧重新上新浪网修改信息,注明“房屋已租出请勿再联系”,并将联系方式消除。
但手机骚扰并未结束。此后的一个多月内,李女士依然每天都要接到无数类似电话,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回答由“对不起,我坚决不做代理”换成了“对不起,房子已经租出去了”。不堪骚扰的李女士曾经试过关机,但因工作需要又不得不放弃。几天过后,她只有见到熟悉的电话才敢接,不过也因此备受朋友抨击,还耽搁了几件工作上的事情,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忍受骚扰。
谁设下了租房“陷阱”
让李女士感到奇怪的是,自己上网发布信息明明只留下住宅座机号码,为什么这些中介如此“神通广大”,竟然全部对自己的手机号码了如指掌。于是在继续接受骚扰的时候她开始追问此事,令她吃惊的是中介公司们的回答竟然有多个版本,信息来源包括《领先房讯》、《房源网》、《租房网》等等不一而足,其共同点就是这些全部是付费得来的。有一位姓马的中介公司业务员告诉李女士,他们公司每月都要花费800元从中国租房网上买信息。
李女士知道自己从未在中介提及的这些地方发布过任何房屋出租信息,手机号码也只有在注册新浪短信用户时登记过,而自己频频遭遇手机骚扰恰恰就是紧接着的事。李女士不由对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产生了很大怀疑。
她拨通了新浪房产频道的电话进行
每次都得以顺利租出,也没有招致什么中介骚扰。但自从今年4月1日在新浪房产频道上发布出租信息之后,自己似乎就莫名其妙地跌进了一个“陷阱”。
“刚看到新浪要求发布出租信息必须先注册手机短信用户的时候,我很是犹豫了一阵,因为我早就听说冒然留下手机号后患无穷,怕惹麻烦。”据她介绍,搜狐、网易和新浪三大门户网站都设有房屋租赁信息免费发布平台,但只有新浪要求注册手机短信用户。令她不解的是,当天在自己输入无误的情况下,搜狐网总是提示自己“确认码不正确”,因而发布失败;而网易则要求发布者必须在登记信息后打电话确认,虽然认为发布者和确认者同为一人并不能确保该信息的真实性,但她还是反复多次拨打了那两个指定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又转回到新浪网,并仔细研究了注册手机短信用户的所有条款,其中《用户隐私制度》表明,“除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或政府部门要求必须公开、透露的情形,新浪网有义务不予公开、编辑或透露用户的注册资料及其它保存在新浪网中的非公开内容”。而在《计费和缴费》条款中,也提到“新浪网为用户提供有偿短信息服务,用户应为其使用的短信息服务支付费用,具体的价格及收费的方式将标明在相应的页面上,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用户在选择的同时代表着同意为接受所选短信息服务而向新浪网支付标明的费用。”最终她下决心就在这里发布,并只留下住宅座机号码作为联系方式。
但李女士的“噩梦”就此开询问,但对方却矢口否认,“我们没有和任何房屋租赁买卖专业机构或其它相关中介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也接到过很多这样的投诉,但这事不是我们干的。”对于注册手机号码和遭遇骚扰为何在时间上如此“巧合”,对方并没有回答,而是提醒李女士“说不定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别的人把你的手机号传出去的。”但李女士知道,自己的朋友、同事没有一个从事与房屋租赁有关的职业,而且出租房屋纯属个人私事,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此事,个别知情者也是自己向其诉说手机骚扰遭遇时才知道自己出租房屋的。
那么新浪房产频道究竟是否真的出于商业或其它目的会把手机短信用户的相关信息透露给第三方呢?本报记者私下就此事咨询一位身为新浪内部员工的朋友,对方给予自己的答复是,如果是本报记者出租房屋,“若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找他们给你删了。”
本报记者又以一个租房者的身份拨通了房源网某联系人的电话。对方同样否认自己的信息来源与新浪网有关,只是强调“我们有自己的信息来源,有专人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确认整理后发布。”据他介绍,很多房屋中介公司都是自己的月付费客户,还即将重新推出按条收费或50元48小时不限量获取信息的个人会员服务,收费方式准备用座机注册由通讯公司代收,或者给一个专用帐号支付。他还“好心”告诫记者,“凡是要求在网上注册手机号的服务都不要理它,都是陷阱,我自己以前就上过当。”
但李女士遭遇的烦恼仍在继续。“每天对不同的人说上无数遍同样的话,我都快被折磨疯了!跟我有同样遭遇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有人用我们的私人信息谋利,那我们的精神损失和电话费损失应该由谁负责?”李女士表示,自己能接受以付费的方式刊登信息,但却不能旁观这种“背后设陷阱”的行径继续存在下去。她希望有更多的受害者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于是先拨打了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投诉电话,但对方却表示爱莫能助,“这种事情我们无法调解,您最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本报记者就此事向北京莫少平律师事务所咨询时获知,当事人可以证明自己曾经在新浪网注册过短信用户,通过手机电话记录可以证明自己遭遇骚扰,从时间的巧合上可以推论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但不能推出必然的联系,“但可以找一些中介作证,从末端回溯追查。”据律师介绍,如果可以证明新浪确实将手机短信用户注册信息透露给第三方,那么它至少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还有侵犯个人的隐私权(手机号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当事人可以申请电话费损失和精神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