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03]9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七月十五日 
 
 
关于印发《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 
 
 
环发[2003]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进一步深化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局组织制订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和发展,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已批准的试点地区,要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已命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创建工作。 
  二、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的创建,坚持国家指导、地方自愿的原则。拟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应成立由当地政府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生态县(市、省)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三、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应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编制生态县(市、省)建设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论证后,由当地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论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组织;生态省建设规划的论证,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 
  四、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达到指标体系要求的地区,可申请考核验收。验收申报和审核程序另行通知。 
  五、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开展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地区,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深入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力戒形式主义,扎实抓好推动创建工作。 
  附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件: 
 
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 
 
  一、生态县建设指标 
  1.定义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县是县级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 
  2.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县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或通过考核验收,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标准。 
  (3)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6)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它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3.建设指标 
  生态县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36项。见表1 
  二、生态市建设指标 
  1.定义 
  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生态市是地市规模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6)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未对区域(或流域)内其它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3.建设指标 
  生态市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见表2 
  三、生态省建设指标 
  1.定义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通过省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省80%以上的地市达到生态市(地)建设指标。 
  (3)全省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市(含地级行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5)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建设指标 
  生态省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共22项。见表3 
  四、指标解释 
  (一)生态县建设指标解释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指标解释:指每人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万元/人表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以2001年人均GDP为7000元为界线。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2.年人均财政收入。 
  指标解释:指财政收入的人均值,以元/人表示。 
  数据来源:财政、统计部门。 
  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指标解释:指乡镇辖区内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标解释: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人均实际收入。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5.单位GDP能耗。 
  指标解释: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能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能耗=总能耗(吨标煤)/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6.单位GDP水耗。 
  指标解释: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计算公式为: 
  单位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7.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所占比重。 
  指标解释:指稻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作物、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中,认证为有机及绿色农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农业、环保部门。 
  8.森林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具体计算按林业部门规定进行。 
  数据来源:林业部门。 
  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指标解释:指辖区内各类(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面积占全部陆地(湿地)面积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统计、环保、建设、林业、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 
  10.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矿山破坏或退化草原)恢复率。 
  指标解释: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主要包括:(1)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2)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3)自然植被长期丧失。本指标计算以水土流失为例,水利部规定小流域侵蚀治理达标标准是,土壤侵蚀治理程度达70%。其它土地退化,如沙漠化、盐渍化、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地破坏等也可类推。计算公式为: 
  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 
  数据来源:水利、林业、国土、农业部门。 
  11.空气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指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功能区标准要求,目前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12.水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按规划的功能区要求达到相应的国家水环境或海水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采用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13.噪声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指城市及建制乡镇按规划的功能区要求达到相应的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目前采用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14.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及乡镇建成区内经过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或其它处理设施处理(相当于二级处理),且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污水量与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生态市建设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或二级以上)处理生活污水量(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万吨)×100% 
  生态县建设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一级污水处理厂、排江、排海工程处理量×0.7+氧化塘、氧化沟、净化沼气池及湿地处理系统处理量×0.5)/城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00% 
  数据来源:城建、环保部门。 
  工业用水重复率,指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的比率。 
  数据来源:经贸、环保部门。 
  1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指标解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指城市及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占垃圾产生总量的比例。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比例。有关标准,目前采用GB18599-221《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储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21《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数据来源:环保、城建部门。 
  1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指标解释:《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 
  具体计算时,公共绿地包括:公共人工绿地、天然绿地,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绿地。 
  数据来源:城建部门。 
  17.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指标解释:由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心理环境健康指数和环境质量达标指数三项组成。资源环境安全指数指不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不存在资源环境安全隐患的生态旅游活动,满足上两项要求时为合格。心理健康指数指游人心理可以承受的游客容量。一般以每10米游道容纳2名游客为限值,满足者为合格。环境质量达标指数指水、气、噪声、固废排放的达标情况,全部达标者为合格。 
  以上三项指标全部合格为达标,否则,不达标。 
  数据来源:环保、旅游部门。 
  18.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指标解释:指农村用于生活的全部能源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 
  新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和农村自建小水电。 
  数据来源:统计、农业、环保部门。 
  19.秸秆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综合利用的秸秆数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秸秆的综合利用包括:秸秆气化、饲料、秸秆还田、编织、燃料等等。计算公式为: 
  秸秆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的秸秆数量/农村秸秆总量×100% 
  数据来源:统计、农业、环保部门。 
  20.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粪便量与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的比例。有关标准,按照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执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直接用作肥料、制作有机肥、培养料、生产回收能源(包括沼气)等。 
  数据来源: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 
  21.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指标解释: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用塑料薄膜(如用于育种、育苗、覆盖土地、塑料大棚、蘑菇生产等所使用塑料薄膜及塑料膜)回收的数量占所用薄膜总量的比例。计算公式: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回收薄膜总量/使用薄膜总量×100% 
  数据来源:农业、统计、生产资料部门。 
  2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 
  指标解释:指施用化学农药以外的综合防治作物和林果病虫害面积与农林病虫害总面积的比例,主要防治措施如物理防治、生物农药、天敌昆虫、栽培措施、育种措施等。计算公式为: 
  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农作物病虫害面积×100% 
  数据来源:农业、林业部门。 
  23.化肥施用强度。 
  指标解释:指一年内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折纯量是指将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量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计算方法: 
  化肥施用强度=化肥施用量(千克)/耕地面积(公顷)×100% 
  实际考核时,可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获得。 
  数据来源:农业、统计、环保部门。 
  24.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源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的水量占取水总量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各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量之和/各钦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之和/×100% 
  数据来源:卫生、环保部门。 
  25.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指标解释:指利用自来水厂和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百分率,雨水收集系统和其它饮水形式的合格与否需经检测确定。 
  计算公式为: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取得合格饮用水农村人口数/农村人口数×100% 
  数据来源:环保、卫生部门。 
  2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指标解释:卫生厕所指与猪圈分离的,或可以及时清理的厕所占总户数的百分数。 
  数据来源:城建、卫生部门。 
  27.农村污灌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农村用于灌溉的污水(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中,经处理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的水量占总灌溉污水量的比例。计算方法: 
  污灌达标率=达到农灌标准的农灌污水使用量/总灌溉污水量×100% 
  数据来源:农业、环保部门。 
  28.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 
  指标解释:是衡量农业生产系统稳定性、结构功能优化水平的指标。计算时以受灾损失率表示,由受灾年农业生产总值与前三年农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值之比较关系给出,以百分数表示。计算方法: 
  P=前三年农业生产总值平均值-受灾年农业生产总值/前三年生产总值平均值×100%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29.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净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采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 
  数据来源:计划生育、统计部门。 
  30.初中教育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应届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读书的人数占应届小学毕业生总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教育部门。 
  31.城市化水平。 
  指标解释:指城镇建成区内总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计算方法:城镇建设区内总人口数/市(县)总人口数×100%。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2.恩格尔系数。 
  指标解释: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比例越高表明收入低,生活越贫困,联合国粮农组织判定,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计算方法: 
  恩格尔系数=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居民家庭总收入×100%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3.贫困人口比例。 
  指标解释:是指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口数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以百分数表示。2000年全国农村的贫困线为年人均收入625元。 
  计算方法: 
  贫困人口比例=贫困人口数/人口总数×100% 
  数据来源:民政、统计部门。 
  34.基尼系数。 
  指标解释:基尼系数是用指数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状况。基尼系数一般介于0-1之间,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1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小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大于0.6表示收入高度不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国际上一般把0.4作为警戒线。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按人均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分成若干组(如果不分组,则每一户或每一人为一组),计算每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Wi)和人口比重(Pi),计算公式为(公式略)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学校所占比例,以及其他科普宣传中,涉及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比例之和。 
  数据来源:宣传、教育、环保等部门。 
  36.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数据来源:现场抽样调查。 
  (二)生态市建设指标解释 
  37.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方法: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第三产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统计部门。 
  38.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 
  指标解释:《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的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同时规定,省级环保部门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39.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 
  指标解释: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中,通过国家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认证的企业的比例。 
  数据来源:环保、质监部门。 
  40.城市空气质量。 
  指标解释:是反映城市大气污染状况的指标。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41.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根据水的使用情况如饮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景观用水等的不同要求,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将水资源区分为不同的水功能区,并根据不同功能区对水质要求标准,进行监测考核。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42.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指标解释:是反映随经济发展造成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以单位GDP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数量计算。鉴于环境污染物质较多,本指标只计算对大气和水的主要污染物,即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计算方法: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全年SO3或COD排放总量(千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万元)×100%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43.城市燃气普及率。 
  指标解释:或称居民用气普及率。指城市市区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气、工业可燃气及城市专供电炊的非农业人口数占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方法: 
  城市燃气普及率=市区非农业用气人口数/市区非农业人口总数×100% 
  数据来源:统计、城建部门。 
  44.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建成区内,已建成的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方法: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噪声达标区面积之和/建成区总面积×100%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45.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指标解释:是衡量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及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供水线路、供电线路、供热线路、供气线路、交通线路、消防系统、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系统。完好率最高为1,前4项以事故发生率计算,每条生命线每年发生10次以上扣0.1,100次以上扣0.3,1000次以上为0;交通线路每年发生交通事故死亡5人以上扣0.1,死亡10人扣0.3,死亡30人以上扣0.5,死亡50人以上则为0。后3项以是否建立了应急救援系统为准,若已建立则为1,未建立则为0。 
  计算公式:(公式略) 
  生命线完成率=∑pi/8×100% 
  式中Pi为各生命线完好率。 
  数据来源:城建、交通、消防、卫生、地震等部门。 
  46.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市区集中供热设备供热总容量占市区供热设备总容量的百分比。计算方法: 
  集中供热普及率=市区集中供热设备供热总容量(兆瓦)/市区供热设备供热总容量(兆瓦)×100% 
  数据来源:城建部门。 
  47.高等教育入学率。 
  指标解释:指进入高等学校读书的人数占同龄人总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统计、教育部门。 
  (三)生态省建设指标解释 
  48.酸雨频率。 
  指标解释:指一年的降水总次数中,PH值小于5.6的降水发生比例。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49.降水PH值年均值。 
  指标解释:指一年降水酸度(PH值)的平均值。 
  计算方法:降水PH年均值计算是将测得的每场降水的PH值换算成[H+]浓度,然后将[H+]按雨量加权后求出均值,再取其负对数即得到降水PH年均值。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H至降水PH加权平均值; 
  [H+]i至第i场降水的H+浓度,单位 mq//l; 
  PHi至第i场降水的PH值; 
  Qi至第i场降水量,mm; 
  n至年降水场数;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50.环保产业比重。 
  指标解释:指环保产业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经贸、环保、统计部门。 
  51.物种多样性指数。 
  指标解释: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的指标。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和表示十分复杂,至今未见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定和确定,一般单位也难以完成,所以这里以物种多样性为代表,而暂不考虑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计算方法: 
  生物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动植物的物种数/从基准年动植物物种数 
  (基准年为生态省建设规划开始实施的前一年) 
  数据来源:林业、农业、环保部门。 
  52.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 
  指标解释:凡是列入国家珍稀濒危物种名录的珍贵、稀有和濒临绝种的动植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的比例。 
  数据来源:林业、环保、农业部门。 
  53.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 
  指标解释:1、对省域内主要河流,国际上通常将40%的水资源消耗做为临界值。2、对跨省主要河流,水资源的消耗不得超过国家分配的水资源量。 
  数据来源:水利部门。 
  54.地下水超采率。 
  指标解释:指一年内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量超过可采地下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一是保持总量不变并尽可能增加,二是保证不受污染。为此,超采率定为0。即年开采地下水总量和年可补充的地下水总量相等。 
  数据来源:水利部门。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