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经贸委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意见的通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各金融机构,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经贸委《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00年3月19日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全区技术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在系统地总结自治区自1997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来取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治区现阶段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领会全国和全区技术创新大会精神,认清技术创新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努力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重要思想的精髓,站在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于指导我区全面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全国和全区技术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方针,认真总结我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把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解决好妨碍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明确技术创新“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努力促进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根本转变,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明确技术创新对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 
  在了解自治区经济发展全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与自治区区情的有效结合点。我区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市的差距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首先,工业比重低、规模小,全区GDP中工业约占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在全国位次靠后,1998年列第二十三位;其次,自治区的工业现阶段仍属于典型的资源数量型,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条件下,发展模式明显落后;再次,工业基础薄弱,国有企业比重大,装备落后,产品加工深度浅,技术工艺水平低。因此,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我区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切入点,把结合实际贯彻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作为加速发展、缩小差距、赶上全国发展水平的重要动力,大力引导企业广泛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区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总结经验,正视差距,增强搞好技术创新工作的信心 
  (一)技术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 
  制定计划和措施,启动自治区技术创新工程。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和国家经贸委的统一部署,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1997年,我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创新工程》和《“九五”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创新纲要》等若干指导全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至2000年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入同时,按照“集中力量、择优扶强”的原则,确定并实施了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推动行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项目。 
  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截止目前,全区已有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3家,其中,自治区认定21家,国家认定4家(2家交叉)。同时,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分类指导,鼓励企业完善技术开发机构。近两年来,自治区27产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4%,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9%。 
  促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1992年开始,自治区经贸委以各种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对产学研联合的宏观调控。产学研工作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反响,且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扎实推进。全区1995年至1998年共实施产学研重点项目90项,总投资超过2亿元。项目完成后实现产值5亿元,利税五亿多元。 
  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结构调整,突出“三高优先”的原则,1996年至1999年共完成自治区计划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30余项。至1998年底,已达产达效的39个项目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4.76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同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创新力度。1998年,全区重点耗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1997年下降4.49%,25个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面为74%。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坚持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在认真研究生产与流通紧密衔接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要求,逐步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调控手段,强化对名牌推进战略的宏观指导,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至1998年底,全区共有64户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加强对内蒙古技术创新促进会、内蒙古新技术推广站等社会技术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引导,充分调动其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市场预测和反应能力。 
  (二)技术创新工作积累的主要经验 
  明确提出把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实现商业利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系统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立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在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开发力度的同时,认真研究指导性和指令性计划,选择和实施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可望培育成新经济增长点的新产品和能够改变行业面貌的关键技术项目,正确发挥宏观导向作用,改善政策环境,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几年来,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技术改造、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节能降耗、创优质名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自治区技术创新乃至技术进步整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一是工业经济领域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进步动力不足。三是有关部门之间技术创新工作协调配合不够,相关政策不系统、不配套。四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且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五是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流失严重。 
  三、进一步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全区技术创新大会提出的要求,围绕科教兴区战略目标,以加速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结合自治区优势资源引进、发展高新技术形成支柱产业为重点,推进技术创新,推动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两个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实现程度是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促使企业成为决策的主体、开发的主体、投资的主体、利益分配的主体和承担风险的主体。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坚持技术创新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造、产品质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系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坚持推动产、学、研联合,调动各方面科技力量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引导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三)总体目标 
  到2005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优势行业的重点企业,应拥有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行业主要企业完成对传统产业新一轮的改造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志性目标。技术进步对全区工业总产值贡献率达45%。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值中的比重达15%。至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工业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0%,技术进步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开创我区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工作 
  大力推进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骨干力量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开发中心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开发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同自治区财政、国税、地税、呼和浩特海关、满洲里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共同做好自治区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认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申报工作。“十五”期间,全区大中型企业都应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开发机构,自治区重点企业和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应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其中,已列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120户企业集团范围内的自治区企业,到2000年底,都要建立起国家或自治区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对已认定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要依据考核指标进行全面评价,优胜劣汰。积极探索以技术开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具体形式,紧紧抓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技术开发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充分发挥宏观导向作用,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以促进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为宗旨,全面加强面向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体系建设,大胆探索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交流,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方式,鼓励和促进企业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机制。注意把握高校、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把智力引进和人员培养等方面工作同探索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模式问题结合起来,开辟产学研合作新领域。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引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资源综合利用、质量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持科研单位进入企业或转为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参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以城市和自治区科研院所为依托,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选择自治区重点工业城市作为试点,建立面向市场,主要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把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同推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发挥科研院所面向行业、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基地的作用,又发挥中介机构的职能,从而代化企业外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为企业更有效地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多种服务。此外,应进一步抓好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技术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人才交流等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 
  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认真抓好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强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从市场需求出发,本着“品种、质量、效益、节能”的原则,选好标点性项目,实施高起点的技术改造,防止边改造边落后。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继续开发和推广CAD、CAM、辅助管理技术和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十五”期间,钢铁、铝业、电力、毛纺、化工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在“九五”基础上提高10%,技术改造投入产出比达到1.6%,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目标。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稀土、野生动植物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形成有地区特色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稀土应用产品要有突破,至2015年,稀土应用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大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中蒙药创新技术,至2015年,形成生物制药和蒙药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高岭土、蓖麻、玉米的深加工技术产品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不断拓展产品应用面,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到2015年,自治区重点企业和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在高科技领域中要居全区领先地位,且各企业均要具备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能力。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应鼓励、扶持科技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集成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有效增强自治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把技术创新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名牌产品企业的宏观指导。应作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不断强化大型企业集团的功能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开发机构,特务要重视高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近期计划中长期目标,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在指导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还应努力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自觉采用国内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不断增加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技术起点。 
  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彻底改变对资源进行初级开发的观念以及生产初级资源型产品导致资源环境恶化的状况,重视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能源,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增强我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十五”期间,全区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要降至8吨标准煤以下,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多数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大中型企业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初步实现清洁生产。继续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风光互补等能源技术,上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风光互补要在完善技术的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工作。 
  强化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项目的管理和组织实施,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本着继续坚持大面积渐进式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在技术开发中心企业范围内逐步推行招标选定承担单位的方法,完成自治区“产业升级关键技术”项目。努力改善项目内在结构,提高项目整体起点,注重围绕对行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共性技术和技术集成,抓好新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好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加强项目合同履约和后评估工作,提高项目水平和效益。 
  坚持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国家安全需求强化并改革市场建设。加强政策引导,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努力培育开放有序、合理高效的市场体系。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反馈系统,改革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改善售后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我区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十五”期间,通过引进、学习先进技术设施和管理模式,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的连销商店或超市,初步形成沟通城乡、联结产销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化。 
  (二)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 
  统一组织,协同工作,努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应把技术创新放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分割,消除管理中的不合理约束和限制,增强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强化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协调动作。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牢牢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个关键性问题,在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解决自治区国民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技术和产业领域,优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取得突破。 
  加快技术创新制度建设步伐,强化政策引导。在对以往出台的技术创新政策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有全局性、导向性的行业技术发展政策、限期淘汰技术装备目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优惠政策、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政策、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取开发费用等项措施,促使技术创新政策进一步系统化、合理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注重法律、法规手段的运用,从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和严肃执行政策两个方面入手,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重点通过政策引导,结合指令性计划、产学研联合、技术扩散、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积极运用市场、政策手段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经济转轨时期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的现实,不断加大政府导向性资金投入,逐步建立以企业技术进步资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要加强与税务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工作。对于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其控股企业、联营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允许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予以扣除。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贷款、外资、社会筹资等为重要来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新型技术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使企业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国有大中型企业达到1%以上,承担重点开发项目和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的企业达到3%,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复合型管理人员。“十五”期间,采取政府和市场联合培训与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商管理培训机制和模式。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工商管理培训比例达100%,中层干部达80%,小企业领导达80%。同时,重点建立激励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切实保护单位、个人获得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权益。在重点企业中,抓好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与企业法人代表年薪制相结合的试点工作,鼓励经营者、科技人员持有本企业股份,以及经出资方批准,用奖励企业经营者股权的办法,把企业的兴衰与经营者、科技人员的利益维系在一起。大胆使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分调动企业员工投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创造条件,采取高薪聘任、技术入股等方式,广泛吸纳区内外优秀人才进入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而推动我区技术创新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目标及科技兴区战略,制定“十五”技术创新工作规划 
  进一步贯彻《决定》精神,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加速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见》(国经贸技术[2000]60号)要求,在全面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考虑我区工业经济实际,总结“九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以来积累的经验,查找不足,理清思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按照有关编制方法和程序,认真制定“十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技术创新工程》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及实施方案,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自治区经贸委 
二○○○年二月十七日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5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