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山州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凉山州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凉山州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有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部省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规定,并结合我州实际,在认真总结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编制本预案。
  一、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基本情况
  我州地处四川西南部横断山脉东缘高山峡谷区,辖17个县市,幅员面积6.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5.5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70%左右,山原次之(约占20%),丘陵、河谷平原、宽谷及山间盆地约占10%。山高坡陡谷深,最低点海拔315米,最高点海拔5959米,相对高差大。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的西部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高发。地层岩石种类繁多,风化强烈,岩层(体)破碎,完整性差。
  我州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是全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易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局部地方有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发生。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州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097处,其中滑坡1018处(占48.5%),泥石流840处(占40.1%),崩塌等其他地质灾害239处(占11.4%)。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544处(其中特大型占1.1%,大型占22.9%,中型占44.9%,小型占31.1%)。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人口达10万人以上(含18所中小学校师生)。全州17个县市中,受滑坡、泥石流危害的县城就有美姑、木里、金阳、喜德、甘洛、宁南、西昌、越西、德昌、普格、盐源等11个,还有大量的集镇、村庄、学校、矿山、工厂、道路、河流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大量分散居住在沟口、沟边、岸边、崖下、坡脚、泥石流堆积扇、滑坡危险区内的农户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
  二、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及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在各县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二是抓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年活动,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以部省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为契机,与州委组织部、州规划建设局、州教育局、凉山电视台、凉山日报社等密切配合,在全州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年”活动。全州分三个层次培训,其中一、二层次由州负责组织培训,第三层次由各县市组织。2007年,州级完成了一、二层次的培训,会理、德昌、雷波、冕宁、昭觉、越西等县开展了第三层次的培训,其他县市正在陆续开展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受培训教育人数达21000多人。通过宣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意识明显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三是制定完善预案,逐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全州全年共编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表1544份,防灾工作明白卡1562份,防灾避险明白卡62953份,签订防灾工作责任书769份。四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应急及时。严格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五是加强气象预报预警,防患于未然。5月9日至10月31日期间州国土资源局与州气象局密切配合,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109次,发布(传达、通知)相关信息1292次,有效指导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六是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共争取省安排资金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4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程580户,资金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七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变被动为主动。列入省政府十大惠民行动工程的甘洛县后山滑坡、金阳县城区滑坡、会理县力马河滑坡和宁南县城区后山泥石流治理项目都已进场施工。完成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547户,分别为省安排任务数580户和考核目标数450户的94.31%和121%。
  (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受多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影响,全年全州共发生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94起,其中滑坡49起,泥石流26起,崩塌10起,地面塌陷等其他地质灾害9起。有9起地质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因灾死亡17人(滑坡4人,泥石流13人),失踪3人(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经济损失4076.5万元(滑坡776.2万元,泥石流3238.8万元,崩塌39.5万元,其他灾种22万元)。雷波莫红“5?20”和宁南碾房沟“6?6”泥石流灾害造成了13人死亡,2人失踪。与2006年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增加10起,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19.1%,财产损失减少11%。
  (三)发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
  1.发灾时间集中在汛期。全州发生的94起地质灾害中,4月1起,5月15起,6月17起,7月28起,8月12起,9月15起,10月6起。全年地质灾害集中发生于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与2006年相比,发灾时间有所提前。
  2.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灾种。2007年全州17县市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其中会东县21起,西昌市11起,昭觉县10起,布拖、宁南县各7起,雷波、冕宁、甘洛县各5起,会理、盐源县各4起,越西、金阳、美姑、普格县各3起,喜德、木里、德昌县各1起。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及其支流、安宁河及其支流峡谷地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94起地质灾害中,滑坡占52.1%(49起),泥石流占27.7%(26起),崩塌占10.6%(10起),地面塌陷等其他地质灾害占9.6%(9起),发生的灾种以滑坡、泥石流为主。
  3.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集中在泥石流这一高突发性灾种上。泥石流灾害突发性强、来势凶猛、避灾难度大。2007年我州因泥石流灾害造成死亡和失踪的人数为15人(占总数的75%),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238.8万元(占总数的79.5%),仅7月29日发生在布拖县交际河区龙潭镇的一次泥石流灾害就造成203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4.降水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加重。2007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主汛期,连续降水、强降水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因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
  三、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经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作得到有效加强,但是在看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候条件下灾害强度增加、频率增多、破坏性增大;二是一些地方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责任主体不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淡薄,相关工作滞后;三是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没有按规定列入财政预算,有的地方连起码的监测运行经费和应急抢险经费都得不到落实,严重制约了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和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应急处置工作迟缓;五是群测群防体系还不够健全,个别隐患点的防灾预案、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灾明白卡发放不到位,存在防灾死角;六是一些地方预防、避让地质灾害措施不落实,临灾反应能力不强;七是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违规建设行为,已成为发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人民群众财产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四、2008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依据主要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的规律和特征;2008年降水趋势预测;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多年来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经验积累和上年度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等。
  (二)地质灾害类型预测。
  根据我州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及2008年气象等特征,预测2008年州内地质灾害类型仍以滑坡、泥石流为主。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但也不排除发生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可能。
  随着我州水电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快,预测在2008年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将占有较大比例,灾害类型以中小型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次生泥石流为主。
  (三)地质灾害发生时段预测。
  除一些小型崩塌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在全年各个时段均可能发生外,汛期是我州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和易发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据统计资料,我州汛期1小时降水量达到30毫米或24小时降水量达到50毫米时,就很有可能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对汛期的大雨、暴雨等强降水天气要提高警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往往与强降水时段一致或稍滞后。根据我州多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分析,预测2008年地质灾害仍主要发生于汛期,发生时段为高强度及持续性降水的灾害性气候期间。
  据州气象局《关于对我州2008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报告》,由于受今年前期大气环流异常、拉尼娜现象显著、青藏高原积雪增多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今年汛期我州强降水量将比去年、常年偏多。甘洛已于4月17日率先进入雨季,其他县市雨季开始时间段为:越西、美姑、雷波、昭觉4月下旬末期,布拖、金阳5月中旬初期,西昌、普格、宁南5月下旬初期,冕宁、喜德、会东5月下旬末期,德昌、会理6月上旬初期,木里、盐源6月上旬末期。汛期总降水量州内大部地区偏多,预计汛期总降水量在900-1100mm的有越西、冕宁、西昌、德昌、普格、会东、会理7个县市, 800-880mm的有喜德、昭觉、布拖、宁南4个县, 650-750mm的有金阳、美姑、雷波、甘洛、木里、盐源6个县。整个汛期州内有5-7次区域性大雨到暴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伴有中等强度的洪涝,冕宁、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等地主汛期洪涝灾害将比去年、常年偏重,上述地区的部分地方有局地重涝,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7月中旬前期,7月中旬末期-7月下旬,8月上旬末期-8月下旬中期,9月中旬后期-9月下旬。
  2008年降水主要集中5~9月的主汛期,故5-9月是我州地质灾害的主要易发期,强降水和持续降水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我州夜雨率在63%以上,夜间是我州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时段。
  (四)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
  我州中东部、南部地质灾害较西部强烈。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发展趋势等特点,结合灾害分布现状,我州划分为安宁河流域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尼日河孙水河河谷滑坡崩塌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黑水河中上游河谷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金沙江、雅砻江峡谷崩塌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主要江河及其支流地形切割大,这些区域为我州2008年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1.安宁河流域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西起牦牛山分水岭、东止小相岭-螺髻山,包括西昌市、冕宁、德昌两县大部分地区及喜德、会理两县小部分地区。本区人类活动频繁而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强烈发育。由于本区为凉山州主要的经济发展区,人口密度最大,属重度危害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约0.06处/km2。
  2.尼日河孙水河河谷滑坡崩塌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北至州境界、东以年渣果火-马姑梁子分水岭为界、西南以小相岭-红莫梁子分水岭为界,包括尼日河、孙水河流域,甘洛县全境、越西、喜德两县大部分地区。普雄河(尼日河上游段)及孙水河河谷地带为主要农业基地,人类活动频繁而强烈,成昆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亦展布区内,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约0.05处/km2。
  3.黑水河中上游河谷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北东以乌科梁子为界、西以马姑梁子-螺髻山分水岭为界、南以许娥梅-贝母山为界,包括普格县全境、昭觉、宁南两县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约0.02处/km2。
  4.金沙江、雅砻江峡谷崩塌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亚区:涉及盐源、木里、冕宁、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布拖、金阳、雷波等县市。区内谷坡陡峻,江河深切,谷坡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支沟容易发生泥石流。金沙江和雅砻江正在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工程活动强烈,改变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发育密度0.03~0.04处/km2。
  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和强降水区域基本一致, 2008年我州中东部和南部是地质灾害防范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各大小水系正在大量修建水电站,矿产资源开发活动日益强烈。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水电能源开发、矿业活动、道路交通、城乡集镇化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大,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工程建设场地、矿山及其下游仍然是我州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地段。
  五、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要求,同时根据各县市已经完成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以及历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我州地质环境条件和2008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在汛前巡查的基础上,上报了省级管理地质灾害预案点7个,确定了州级管理地质灾害预案点54个。(附件:“凉山州2008年省级管理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预案表”,“凉山州2008年州级管理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预案表”)。
  除上述省、州级管理地质灾害预案点外,各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已经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成果,把已知的威胁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已经安排勘查和可行性研究但尚未开展工程治理(包括治理工程已经完成,但尚未组织竣工验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县市级、乡镇级预案,扩大监测覆盖面,杜绝遗漏。特别要加强对有人居住的沟口、沟边、岸边、坡脚、崖下的排查,对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落实监测人员、制定防灾预案,填发“一表双卡”,落实防灾工作各项制度和措施。
  六、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今年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出现得早,防灾形势十分严峻,务必抓早动快,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了各级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包括区、乡、镇政府)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人员,确保取得实效。国土资源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责任十分重大。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赋予的职能职责,依法依规履行好职能职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列为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要落实专人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
  (二)加大排查力度,制定完善防灾预案,健全群测群防防灾体系。
  各县市务必在汛前组织有关部门及乡镇、村组干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巡查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国土资源等部门对建于沟口、沟边、泥石流堆积扇、靠山、靠崖地段和古滑坡等处的中小学校进行彻底排查,对人员集聚的机关、村庄、旅游景区,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矿山、重点工程施工场所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巡查,并结合县市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成果,制定完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确保将“一表双卡”(“预案表”、“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工作制度措施落实到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组、农户、学校、矿山和工程建设单位,并做好备案工作。
  (三)加强监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不断完善监测手段、监测方法、预警预报方式,优化避险路线和避险场所,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防灾减灾效果。国土资源、气象、救灾、防汛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不断总结成功经验,认真开展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努力提高预报预警的精确度,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竭尽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单位要千方百计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将相关信息传达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乡镇、村、组、农户、学校、厂矿、重点工程施工单位等,发生险情时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撤离避让。
  (四)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减少因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包括水电建设、交通、城建、采矿业主等)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的要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依法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义务,防止和减少因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建设项目。对违反规定的,发改部门不予立项审批;规划建设部门不予批准建设;国土资源部门不予供地,房屋管理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登记。各县市政府应组织发展改革、规划建设、水利、房屋管理、国土资源等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已有建筑物进行彻底清理,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违规建设的建筑物,要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消除灾害隐患。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挤占、缩窄行洪通道。
  (五)认真组织实施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避险搬迁安置工程,实现防灾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近年来,省已经陆续安排专项资金近4000万元,对严重威胁我州木里、盐源、美姑、甘洛、越西、金阳、普格、宁南、会理县城区等地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安排1098万元专项用于对分散居住的受到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户实施避险搬迁安置。这些项目和资金来之不易,实施好这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可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也才有继续争取省级部门支持的前提。请各有关县市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尤其是进度缓慢的项目,一定要明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职责,协调配合,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确保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六)落实人员和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因此,各县市人民政府应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其正常运转。当前首先要千方百计保证隐患排查及各隐患点的监测经费、配备必备的监测工具和设施,落实监测人员补助,落实通讯费用,充分调动监测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各县市要根据实际,适当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编制,通过公开招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力量。
  (七)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汛期险情巡查制度、监测预警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应急调查制度。值班人员要严格遵守值班纪律,绝不允许脱岗、缺岗、离岗、混岗,准确传递信息,确保政令、信息畅通,及时上报灾情。各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实行领导值班带班制度,要向社会公布地质灾害报警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汛期“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手机要24小时开机。灾害发生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赶往第一现场开展应急抢险和救灾工作,查明灾害类型、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及时设置避灾场所,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救灾物资和药品供应、社会治安、气象服务等工作,保障运输、通讯畅通,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特别要加强对灾发地的监管,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志,严防二次成灾。
  (八)加大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意识。
  在“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全州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年活动”和“四川省2008年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取得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各县市要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培训工作。查漏补缺,深入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认真组织乡、村、组及学校、企业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扩大宣传面和教育面,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避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凉山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机构
  (一)凉山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急指挥部。
  指 挥 长:蒲 波  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
     许正模  州政府副州长
  副指挥长:崔 伟  凉山军分区参谋长
     杨金明  州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张邛林  州国土资源局局长
     吉伍吉史 州公安局副局长
     李建波  州武警支队队长
  成  员:谢 立  州政府救灾办主任
     罗剑平  州民政局局长
     赵玉聪  州发改委副主任
     刘 华  州经委副主任
     高为民  州财政局副局长
     张耀枢  州教育局副局长
     李 康  州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 平  州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雷 鸣  州交通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张荆辉  州卫生局副局长
     孙正清  州药监局副局长
     肖 斌  州水利局机关党委书记
     马联双  州农业局副局长
     杨文儒  州畜牧局副局长
     吉克巫勒 州林业局副局长
     陈家礼  州粮食局副局长
     刘宗平  州环保局副局长
     肖仲民  州气象局副局长
     李贵先  州地震局副局长
     赵 雷  州广电局副局长
      何万敏  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 英  州旅游局副局长
     周晓明  州安监局副局长
     陈家盛  西昌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 俊  州移动公司副总经理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杨金明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张邛林、李康两位同志兼任。指挥部办公室电话:2161878、2171823、2161628。
  (二)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张邛林
  副组长:李康、徐辉
  成 员:贺金良、曾祥贵、梅必贵、胡友呷、陈关顺、尹丕华、左晓君、殷万清、傅洪伟、徐志文、岳 良、刘 莹、曹建勇、何婷婷、张小辉、王秀军
  凉山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联系电话:2161628,13778674499。
  (三)州国土资源局汛期(5月-10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值班人员安排。
  汛期24小时值班,值班室设在州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值班电话: 2161628、13778674499
  值班带班领导:李康
  值班人员:胡友呷、陈关顺、尹丕华、殷万清、左晓君、傅洪伟、徐志文、岳 良、刘 莹、曹建勇、何婷婷、张小辉、王秀军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