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
登录        电话咨询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评选办法》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评选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挖掘、保护和继承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全国人大法律(2)条    国务院行政法规(1)条    

    第二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古迹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


    第三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古迹较为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制镇和集镇。


    第四条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村落和水系等。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历史上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在近代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对我省少数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且仍保存民族特色;传统产业发展对城市(镇)发展产生过关键性影响,并曾占有重要地位。
  (二)城市(镇)格局和风貌仍然保留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
  (三)城市(镇)区范围内拥有一处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六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须具备以下条件:
  保留历史信息真实,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七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由省人民政府审定公布。申报程序如下:
  在编制完成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审核后,由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向省人民政府申报。
  申报材料由省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八条   对符合申报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由省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督促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申报。


第四章 申报材料

    第九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申报表。
  (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资源评价报告。包括:
  〈1〉申报城市(镇)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规模、交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历史沿革、地方与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情况。
  〈3〉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原貌保存度、历史年代、现状规模、空间分布、历史价值以及地方特色等情况。
  〈4〉城市(镇)现状格局和风貌保护特色的情况。
  〈5〉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6〉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重点保护的具体地域范围和现状描述等。
  〈7〉附图。主要包括位置图(比例尺1/5000一1/20000)、现状图(比例尺1/2000一1/10000)、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比例尺1/2000一1/10000)。
  〈8〉能反映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声像资料。
  〈9〉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条   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表。
  (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资源评价报告。包括:
  〈1〉所在城市(镇)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规模、交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镇)中的位置、规模、范围,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情况。历史文化街区及其环境的原貌保存度、历史年代、历史价值及地方特色等状况。
  〈3〉城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状况。
  〈4〉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具体办法等。
  〈5〉附图。主要包括位置图(比例尺1/5000一1/10000)、现状图(比例尺1/1000一1/2000)、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比例尺1/1000一1/2000)、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图(比例尺1/2000一1/10000)。
  〈6〉能反映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声像资料。
  〈7〉专家评审意见。


第五章 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标准由原貌保存度、现状规模、历史价值及地方特色等指标组成。


    第十二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的评价标准如下:
  (一)原貌保存度。
  〈1〉城市(镇)现状格局和风貌仍然保留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
  〈2〉具有一个以上较大规模历史文化街区,且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历史信息真实,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地方民族特色。
  〈3〉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
  (二)现状规模。城市(镇)中现存文物古迹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及历史文化街区面积总和达到1平方公里以上。
  (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认证。主要从历史文化名城(镇)形成的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城市(镇)物质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认证。具体可分以下几类: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和古都风貌为特点的城市(镇)。
  2?传统风貌型。保留了某一时期及几个历史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的城市(镇)。
  3?风景名胜型。由传统民族建筑与山水环境叠加而呈显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镇)。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受地域差异、文化环境、历史变迁影响,而显示出不同的地方民族特色或以独特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地域特色为城市(镇)主体风貌的城市(镇)。
  5?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为显著特色的城市(镇)。
  6?特殊职能型。某种职能在历史上有极其突出的地位,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镇)鲜明特征的城市(镇)。
  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化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主要体现方式的城市(镇)。


    第十三条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标准如下:
  (一)原貌保存度。
  〈1〉历史真实性。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不仅包括建筑群及构筑物,还包括蕴藏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如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
  〈2〉生活延续性。这一地区在城镇生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记载了过去城市(镇)的大量文化信息,而且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镇)发展的大量信息。
  〈3〉风貌完整性。地区范围内建筑风貌基本一致,在核心区域内没有严重破坏视觉环境和影响历史风貌、割断历史文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二)现状规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应达到10公顷以上。历史文化街区规模范围划分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的原则,有真实的历史遗存。街区内的建筑、街巷及院墙等反映历史面貌的物质实体应是历史遗存原物。


第六章 监管措施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必须在两年内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五条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安排专项保护资金,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按规划开展保护工作,确保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六条   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及历史文化街区实行动态管理。省人民政府责成省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因保护不力而已不具备条件的,撤消其相应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相关法律法规
咨询律师
孙焕华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42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杨丽律师 
北京朝阳区
已帮助 126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陈峰律师 
辽宁鞍山
已帮助 2474 人解决问题
电话咨询在线咨询
更多律师
©2004-2014 110网 客户端 | 触屏版丨电脑版  
万名律师免费解答咨询!
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