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将《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七月十四日
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5—2010年)
为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提高我省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特制定本《纲要》。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知识产权是关于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内以及其它来自智力活动所取得的一种财产属性的权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知识产权战略是指通过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支撑和服务的总体谋划。
(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发达国家均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振兴国家经济的战略高度,并将知识产权规则作为解决国际经济和贸易纠纷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本国知识产权战略,目的在于以知识产权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谋求全球竞争优势,保持其垄断地位。一些跨国公司正在利用知识产权构筑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经贸活动日益频繁,遭遇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越来越多,企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产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扩大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培养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提高我们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出发,提出大力推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我省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必须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激励创新、规范竞争、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素质、资本、土地等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改变单纯依靠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模式,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形成,培植我省的知识产权优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
二、山东省知识产权现状分析
(一)基础和条件。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并行运作的保护体系初步形成,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断增多。知识产权拥有量居全国前列。截止2004年,全省累计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12.8万余件和7.3万余件,分居全国第四和第五位;注册商标11.2万余件,居全国第五位;著作权自愿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等均居国内前列。这些都说明我省已进入知识产权大省行列,知识产权创新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差距和不足。
目前,我省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量少质低、分布不均、保护力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投入不足等问题。
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相对较低,与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不适应。全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偏少,重大发明创造还比较缺乏,全省获得发明专利的数量与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截止2004年,我省累计向国外申请专利307件,仅占全国的3.4%。2004年,全省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仅为北京的24%、广东的40%;每百万人拥有授权专利106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近13万家工业企业,只有1211家申请了专利,仅占工业企业的1%。
知识产权产出分布不均,与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不适应。2004年,半岛城市群8市共申请专利14335件,其中发明2648件,分别占全省申请总量的78%和82%。全省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4537件,其中海尔、海信、中国重汽等5家企业申请专利1519件,占当年全省企业申请量的33%。全省拥有的植物新品种、驰名商标、计算机软件等也大都集中在半岛城市群。中西部知识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绝大多数企业还缺乏知识产权支撑。
知识产权人才匮乏,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不适应。全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知识产权高层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尚无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在全省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中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不足30%,全省仅有执业专利代理人160余人,具有植物新品种代理资格的不到10人,在现有律师队伍中具有专利代理资格的不足20人。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与加大对外开放的要求不适应。有的地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执法手段滞后,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为基础,以增强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智力成果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为方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实现从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的跨越,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要从山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研究制定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抓好引导和示范。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
2.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总体目标,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知识产权涉及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大局,要在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协调发展。
4.自主创新与引进创新相结合。加强原始创新,大力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促进知识产权的形成;鼓励和支持知识产权的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5.提高数量和保证质量相结合。提高知识产权数量的同时,着重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目标和重点
(一)战略目标。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构建以人才高地为支撑的知识创新体系,完善行政与司法并行运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搭建资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社会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把山东建设成创新活力强劲、转化渠道畅通、保护有力、人才集聚的知识产权强省。
1.专利推进工程。积极实施专利推进工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人均拥有量、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申请量、授权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到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30%,向国外申请专利大幅度提高。发展一批专利密集的市、县(市、区),培育一批专利明星企业,在高等院校规划建设若干个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加强知识产权研究,促进知识产权的产学研结合。
2.商标培育工程。按照区域分布、属地管辖原则,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2010年前,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6万件,中国驰名商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山东省著名商标拥有量达1000件左右。引导和帮助行业协会或企业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鼓励山东省企业到境外申请、注册商标;按照山东省名牌发展规划,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名牌产品,2010年前,打造山东名牌产品1000个,中国名牌产品150个,培育国际知名品牌5个以上。
3.版权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工艺美术、信息网络等行业建立和完善版权保护机制,以打击侵权盗版为重点,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对各种侵权盗版案件的查处力度,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
4.植物新品种保护工程。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林木、果树、花卉等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申请保护为重点,制定山东省优良植物新品种选育保护计划。到2010年,全省植物新品种获权总量达到150件以上,争取国家在山东省设立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牡丹和月季等具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单个属种的新品种测试基地5—7处。
5.软件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研发工程。以网上山东建设为重点,提高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程度,在应用软件、中间件、构件库等方面加大软件登记的数量和比例,抓紧制定计算机软件正版化实施计划;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方面找准产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到2010年软件著作权登记达到1500件以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有较大的发展。
6.技术标准培植工程。积极推动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用专利集合培植技术标准。选择优势行业或有实力的企业重点扶持,2010年前,争取组织制定8-10项技术标准进入国家标准或提案,3-5项进入国际标准或提案。
7.商业秘密应用计划。相关部门要指导企事业单位制定商业秘密应用计划,并对保密规则、奖惩等做出规定,发挥商业秘密在行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8.制止不正当竞争行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高反倾销、反垄断的意识和能力,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战略重点。
1.强化区域发展。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依托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区。依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半岛城市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为核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大力发展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国际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加强县域知识产权工作,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经济隆起带。以中西部城市为依托形成知识产权新的活跃区。中西部城市要抓住发展机遇,以知识产权为依托,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兴办企业,加快资产重组和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生态高效农业等领域的大力发展,发挥文化、旅游、传统知识等资源优势,壮大服务业,引领中西部经济崛起。
2.实现三个突破。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实现新突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加大培育和扶持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现代加工贸易,推动知识产权在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运用,由代加工、代设计向自创品牌转变,变“贴牌”为“创牌”。同时要建立健全进出口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贸易摩擦预警应对机制,保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60%以上。
高新技术发展实现新突破。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资源,集聚一支战略科技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实验室、技术中心和孵化器,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发挥优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进行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争取在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环保和海洋工程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达到60%以上,重点培植一批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企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领域,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实施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发明创造,产生大批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集团,不断壮大民营经济的规模。
3.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按照省政府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有关要求,积极承接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与国际接轨,把胶东半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构筑制造业新框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山东省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变山东制造为山东创造。
重点建设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生态、高效农业。发挥山东农业优势,加强农林作物和畜牧养殖业的新品种繁育和推广以及动植物基因、遗传资源的保护,积极申请植物新品种和种植方法、养殖方法、加工技术专利,对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产品,要积极采取原产地和地理标记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服务,提高全省农业的产出效益和竞争优势。
大力发展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海洋产业。依据我省“海上山东”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优势和人才优势,支持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远洋捕捞、近海养殖、船舶修造、海洋运输和临港工业等产业,使海洋产业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拓展以知识产权为引导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根据山东实际,充分运用驰名商标、商誉和知名品牌效应,通过与世界大型跨国商贸企业的联合,努力打造一批新的现代服务商标,用知识产权引领商贸服务业的大发展。充分挖掘孔子文化、泰山景观、济南泉城、海岸特色风光等为标志的一批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创新,大力发展新闻传媒业、印刷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信息网络业等核心版权产业;充分挖掘齐鲁文化和传统知识资源,提高文化产品的知识含量,大力扶持动、漫画游戏软件、广告装潢、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结合青岛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加强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的保护和运用,以此带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4.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建立分析预测报告制度,降低和规避技术和市场风险;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研发队伍,发挥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创新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力争每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3-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扩大产品主导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并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加速技术创新;规模以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要把拥有知识产权产品的数量,作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突破口,推进知识产权孵化和实施。
5.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挖掘人才资源,促进自主创新,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药品、食品、疾病防治、生态保护、文学创作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人们的生活、健康提供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依靠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技术,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对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清洁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新型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推行节能技术,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引导环保产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自主创新。
五、任务和措施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普设施,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准确地宣传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我省的法规政策,全面介绍山东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以及活动情况,客观地报道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受众面,努力提高宣传效果。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发布制度,树立山东良好的国际形象。
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入手,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纳入义务教育内容;所有大、中专院校要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有的可以开设必修课;要将知识产权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将知识产权法律纳入普法教育;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知识产权继续教育。
(二)提高社会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
提高知识创新能力。重点大专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在高技术领域组织攻关,在部分领域争取实现突破,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产业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抢占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在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和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大批自主知识产权。
大力促进文化创新。挖掘齐鲁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创新,努力形成文学艺术新人辈出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文化企业和支柱性文化产业提供坚实基础。
积极支持群众性的发明创造活动。要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教师、学生、医务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和发明创造爱好者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开展“发明家”评选等活动,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促进知识产权的形成。
运用专利集合提升技术标准。积极引导、鼓励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升产品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加速知识产权转化,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运用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要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目标,把知识产权的管理、应用和保护贯穿到技术开发、改造、创新的全过程。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高新技术园区、民营企业等领域和行业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全省的核心竞争力。
运用知识产权打造知名品牌。要积极扶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经营,增强产品竞争力。在推进企业资产重组、兼并和合资合作中,注重对传统商标和知名品牌的保护。
加速知识产权实施。对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计算机软件、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要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并促进产业化,加速知识产权流转,防止无形资产流失,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要把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任务,通过综合治理铲除重复性、群体性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并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日常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维护市场秩序与倡导社会诚信相结合,使山东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投资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
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各方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相似案例,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法律政策,对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法律状态、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领域或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提前做出预测,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及时发出警示,采取应对措施。
增强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能力。引导企业学习国际规则,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处理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应对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在货物及技术进出口、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及境内外展览等活动中,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发生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各有关部门应对已产生的纠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促进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建设。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建立行业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引导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行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协调解决业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涉外纠纷,避免业内恶性竞争。
(五)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适时制定和完善与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相衔接、与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规章,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知识产权执法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相互合作,进一步畅通刑事案件的移送渠道,强化刑事执法与行政执法的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行政执法模式。不断完善跨省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和协同执法的工作机制。依法严格查处和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努力从源头上切断知识产权侵权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的途径。海关要加大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力度,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
加强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监督。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政府各部门要积极配合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及时受理和审理,配合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监督;除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以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应公开审理,裁决文书公开上网,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要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注意总结侵权行为发生的规律,并建立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六)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搭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引导知识产权代理、咨询、评估、诉讼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吸引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山东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积极开展涉外服务。
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对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上构建制造业、海洋、农业、中医药、食品等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形成大规模、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库群,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快捷、便利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专家咨询系统和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系统。
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整合现有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专利交易市场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统一建立包括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开通网上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开展知识产权学术研究和交流。建立由各界专家、学者参加的知识产权研究组织,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应用研究,加强与国内外的知识产权学术交流。
(七)发挥创新主体源头作用,增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
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企业要根据经营发展总体目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入股、员工持股和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有利于发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各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利用、保护及管理的情况作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的重要条件,在开展科技奖励、科技项目申报、评审中要将知识产权状况作为重要条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聚集资源。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合资企业中倡导使用商标的本土化。鼓励国内外高知名度商标进入山东。把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建设成为知名商标的集聚中心。
发挥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企业研发机构是知识产权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针对所处的领域、产业方向和产品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技术、设备、人才优势,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推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引导企业合理运用专利战略。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有机结合,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研究竞争对手,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鼓励大专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大专院校要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和教学实践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和拥有列入科研项目与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评审、验收的重要内容。
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科研机构要把自主知识产权工作作为科研机构领导任期和年度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把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拥有量、实施效益作为科研机构是否取得政府资助的重要条件,作为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对单位组织完成的科技成果,如果不统一申请专利的,经单位同意,允许主要研究人员以个人名义申请或登记并获得知识产权。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采取人才、智力与技术参股、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或产业化联合体、基地,适时开发技术密集、节能环保、附加值高、对行业具有带动作用的知识产权产品;各级政府要鼓励产学研结合,为产学研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八)强化宏观政策导向,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并整合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实施和奖励,重点扶持向国外申请、注册知识产权,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研究制定关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政策,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其它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金融机构要放宽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限制,重点支持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资本运营;鼓励企业采取知识产权入股、质押、信托、拍卖等多种形式募集发展基金;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实施政策引导。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事业单位在计划立项和验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加大知识产权奖励力度。为鼓励知识产权的形成、管理、保护和运用,省政府设立的各类奖项,应逐步把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效益状况,作为推荐参加评奖的必要条件,对在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奖励。
(九)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构筑知识产权人才高地。
实施“双百千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采取多种方式,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集中培养一支200人左右的知识产权师资队伍,培养一支2000人左右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培养一支20000人左右的熟悉企业研发和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队伍,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在部分高校设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或学院;积极与国外知识产权界开展互访互训、学术交流、信息沟通、业务磋商,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制定《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对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职职工进行系统培训,形成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要相适应的创新人才队伍。
(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完善管理机制。为适应国际形势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保障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努力形成责权明晰、规范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强化横向联动。知识产权各相关单位要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单位年度计划的制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在资源配置、资金管理、信息沟通、市场保护等方面要加强协调,努力形成政府引导、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公众参与、合力推进《纲要》实施的格局。
建立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本《纲要》实施中的重大事项;各有关部门负责各自的年度推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各市、县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各界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增幅、产业化效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量化指标按年度进行评估考核,并将结果进行通报。